續 生活開銷麻痺症

先來一篇2005年的舊文章:
台北物價之高,反映在外食最明顯。
對於一個沒有開伙習慣的人而言,吃外食可以節省時間與張羅的成本,更確切的說法其實是別無選擇,必須吃外食,因為不可能自己每天張羅三餐,泡麵與乾糧也不能常常當正餐吃。基於以上,本文暫且將外食費用歸納為「必要消費」吧。
在新竹讀大學的四年期間幾乎都是吃外食,當時吃一餐平均大約50元,花費的變化不大,兩年前考上研究所之後,從新竹搬到台北就讀,一到台北,吃一餐的花費立即升級至70元,生活中的這項必要消費立即膨脹40%,買到的東西明明也沒差多少,有時候還覺得70元的東西不怎麼好吃,情願多花10元吃高檔一點,或者多夾幾道菜。作為一個單純的學生,平常最大的花費也就是三餐,於是一來到台北生活費立即成長40%。
每一餐的花費都比過去多個40%,起初還會覺得很不平衡,但過了一段日子之後,總會逐漸接受這項事實,心中對於花錢的那把衡量尺也會開始變得寬鬆。怎麼說呢,像學生這群以飲食花費主要生活開銷的族群而言,在零用消費的衡量常會不自覺地以飲食開銷為基準,例如「買了這個東西相當於花費幾天的生活費(差不多就是三餐飲食費總和)」,以新竹的消費水準而言,學生一日生活費就是200元左右,但到了台北,這個參考數字接近300元,甚至很容易超過。當逐漸習慣台北的消費水準後,對於消費的寬容度也就不自覺的變高了,因為這裡什麼都貴,光是每天固定要花個三四次的餐飲費就貴了好幾成,在這種氛圍裡泡久了,錢要出手自然會變得寬鬆一些(當然,前提是要拿得出錢)。
以前在新竹唸書時,對於全國性的連鎖店例如麥當勞、7-11等等之類有提供便利飲食的店,都覺得在這些店吃速食、便利微波食品很貴,好像是專門賣給閒錢太多的人似的,至少對我而言是稍微奢侈的。但來到台北、習慣台北之後,開始覺得在這些商店吃東西其實不貴,因為坊間的快餐也差不多貴,至少比以前知覺到的價格更接近,相比之下似乎就不那麼貴了。(或許這些店的餐飲定價正是以台北的消費力為基準?不無可能,也不無道理。)
人大部分的知覺都是用相對來衡量的,參考座標一旦改變,相對知覺也就跟著改變。從新竹來到台北,對花錢的知覺變得麻痺了,消費傾向就隨之提升,舉例來說,在新竹和台北看電影,票價幾乎一樣,只不過從前看一場電影要花超過兩天的生活費(兩人同行,一個人是不會去電影院浪費錢的),而在台北只要一天的生活費再多一點點,相比之下,感覺好像不像過去那麼花不起。其他方面的花費也可依此類推。
於是乎,我被自己每天的吃飯錢慢慢催眠成了假凱子,對於台北的物價暴利表現得稍嫌鄉愿了。
唯一慶幸的是,自己有在賺錢,還擁有金錢得來不易的知覺作為另一把尺。

這是我就讀研究所兩年後,回顧初次成為台北人的感想。

如今我再次成為台北人,也再次面臨了同樣的情況,而且這次的對比更大。我是今年初才退伍的,一年多的兵役生活中我深居簡出,假日很少花錢,每個月的閒雜開支都控制在20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的花費是在部隊裡買零食猛塞,純粹為了解悶。

退伍之後龜在家裡寫書,也大致保持同樣的消費水準。

四月初進駐台北,付了房租與押金,買了電腦等若干資訊用品,一些新家要用的東西,還有幾件像樣的衣服,幾乎在短短幾天把當兵的積蓄用光,以暫時交不出下個月房租的經濟狀態開始了新工作。

上班後每天跟著同事上街吃午晚餐,第一天覺得還好,但幾天之後我發現,大家吃一餐的預算動不動就會破百,都會區的消費水準就是這樣,如果不想侷限自己只在某幾家吃固定幾樣東西,想偶爾換一換,真的很容易吃到百元以上的一餐。特別是資深的同事大多很願意多花錢在吃飯這件事上。

我也注意到不是每個人都情願多花一點錢吃好一點,有個只比我資深一點點的同事就經常脫隊去吃簡單便宜的,我也曾在看過菜單上一百多起跳的牛肉麵後,隨即跟那位儉樸的同事一起去別家吃幾十元的簡餐。

那位同事是開始工作後才搬進台北,當台北人的資歷比我少很多,比我更不能接受花很多錢在吃飯。我想這就是「資深台北人」與「資淺台北人」的顯著差異吧。不知道等他也「資深」之後,會不會在這方面變得「豁達」一些。

台北真的是個可怕的地方。我在這裡用更積極的方式工作,卻也不知不覺花費了更多錢在生活開支。

留言

  1. 如果他成為資深台北人還是那樣消費的話,那我只能說他會成為有錢人....

    回覆刪除
  2. 覺得我現在回台北的話
    會變成覺得出門100元吃一餐好便宜,300元很正常,600元也算合理的大凱子了吧@@

    回覆刪除
  3. Re Dision:
    你可以吞下紅膠囊,跟我去看看真實世界。或是吞下藍膠囊,睡醒之後忘記一切。
    那……我決定成為有錢人(吞下紅膠囊)。XD

    Re Ynorka:
    恭喜你成為資深英國人,真是太可怕了。

    回覆刪除
  4. 英國人就不用提了,根據朋友在那邊出差的經驗,
    東西根本是又貴又難吃,搞到最後即使他手藝很差
    還是寧願自己煮。這也難怪法國人會說英國沒有美食了。

    回覆刪除
  5. 我明明知道這樣很貴,可是大腦告訴我要把死小孩交出去。
    啊~~(滿足),無知真是幸福。 XD

    回覆刪除
  6. 早先計畫的法國旅也是打算都在民宿自己開伙,這樣可以把旅費壓到很低。不過後來沒去成 = =
    在國外定居,物價水準差很多的話,不在當地工作賺錢可能很難打平開支。
    所以Dision去美國時開一間珍珠奶茶攤吧,據說一杯可以賣四美元XD。

    回覆刪除
  7. 會常喝的人可能不多吧= =
    應該去風景區賣才對... 那我哪有時間唸書

    回覆刪除
  8. 研究所聽過的例子是租校舍,在學校裡賣。是企業法的教授,在我們課堂上抱怨女友在美國嚷嚷著要喝珍珠奶茶,當他提到一杯四美元的時候可以看見他眼中的恨意XD
    聽說開珍珠奶茶店的就是台灣留學生。校舍則是出租給學生辦社團用的,大概不貴吧。
    據老師的說法,生意很好,不過珍珠要從台灣空運,美國沒有生產。賣四美元應該還是很賺……

    回覆刪除
  9. 我去日本時腦中的超支警示器也是在幾天後自動變更量尺……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別的不談,工作前工作後就有變化,有自主財源之後就比較敢花一點。

    回覆刪除
  10. 這邊也有賣珍貴奶茶...台灣人開的
    一杯2.5鎊...比4美元更爽
    有人請我我才喝了一次
    英鎊漲到66.多了...冏

    回覆刪除
  11. 台灣留學生的新命脈:台灣真珍貴奶茶。
    話說澳洲牛沒草吃,奶粉要漲價了,奶茶不知道漲不漲。

    回覆刪除
  12. 剛進公司,一起吃飯會比較容易熟絡,這是我的考量,等都熟了之後我就會偶爾脫隊了。
    為什麼便當族會有這樣的含意?是公司文化嗎?

    我想會空運珍珠大概是因為不會自己作吧……如果只給材料我應該也作不出來(而且比較累吧,我猜)。

    回覆刪除
  13. 這篇文真實反映台北年輕人不得已,逐漸麻木的消費習慣。
    自幼—直住在台北,30年前剛入社會月入14K,哪敢在外吃,—天只吃中午餐車便當4.50其他縮回家,7K給家勉強當做食宿,6K存絕少其他花費,衣服常穿姐姐的,外出約會最多吃50元燴飯,不喝飲料;7-11開玩笑不曾踏入!!
    工作30年後,想法又不同了!有時居然覺得600的早餐,不時,也要四處比較一下,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呀!否則,那天突然羽化,那豈不白活?!人生每—階段,都得隨環境改變,很難完全掌控,年輕孩子,要好好規化,幸福終將因努力而到來!

    回覆刪除
  14. 哇哇,好久了,這篇文章,還是很適用目前的生活狀況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情況再惡劣,也不要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

我的第一次求職面試

《缺》第三章: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