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8的文章

追逐理想的風險

理想,就是自己很想要的某樣東西、某個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卻總有人把理想擱在一邊,然後自欺欺人的說那是遙不可及的夢。 追逐理想所要面臨的風險,不是吃不飽穿不暖這種老套,是因為怕痛,怕自己心痛。 追逐理想之所以令人卻步,是因為太在意,太害怕風險,害怕理想被摧毀的痛,難以承擔抉擇的壓力。 理想很珍貴,要捧在掌心呵護,用想像力灌溉它成長。但等到理想成形,卻又患得患失、不忍心它受挫折。現實的世界太危險、太殘酷,保護在溫室裡的理想才能確保永遠的美麗。 選擇符合標準的對象,放棄了心愛卻不合標準的情人。選擇前景美好的企業、學系,放棄自己的興趣與天賦……諸如此類的老套戲碼。 舉這兩個俗不可耐的例子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已。追逐理想的風險是什麼? 在為理想奮戰時會遇到挫折、會因為日以繼夜而感到厭倦、會遇上討厭的事阻撓,種種現實會糾纏人的心智,會逐漸發現原本的理想有多少是不切實際的妄想,然後發現自己很脆弱,面對自己所愛的同時遭遇諸多痛苦而感到矛盾不已。暮然回首,發現原本美麗無暇的理想,已被折磨得體無完膚。 老故事繼續演下去,不顧一切阻撓後終於有情人成眷屬,發現相愛容易相處難,熱戀可以凝結成冰。選擇以興趣熱血披荊斬棘的冷門路線,午夜夢迴時卻還是羨慕別人年紀輕輕五子登科。 然後呢?對天怒吼這個世界太不理想,怨這個世界對不起自己的勇氣嗎? 當遇到太多挫折,處理不來,對理想的愛可能轉變成恨,愛與恨不是對立,而是共生的,正因為有愛才會恨。理想主義過於純粹的人無法容忍這種難堪的情緒,所以情願把理想留在溫室裡,繼續用想像力灌溉它,永遠只愛它,不要恨它。 無論做什麼事、作哪一種選擇,一定會面臨挫折。不選擇理想,也一樣會遇到挫折。 每個人都有一個籌碼叫做人生,面對理想的局,要嘛押下去玩、一決勝負,或不押、旁觀別人輸贏,但這個籌碼終究會被回收的。不願承擔風險,本身也是風險。

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

在寫作手法裡,資訊的鋪陳有明確與不明確之分。 明確資訊的鋪陳不給予模稜兩可的空間,給予一種確定感,接受資訊者處於被動,傾向不作其他思考。不明確資訊則留下空間給接受者,給接受者想像空間、引起好奇心、想要去填補那個空缺、使「不明確」變成「明確」。 因此不確定資訊被用來製造懸念,引起接受者想要追尋「明確資訊」的慾望。 但,過量的不明確資訊搭配過少的明確資訊,則會讓接受者無法順利組織資訊,造成較大的困惑、質疑、不耐煩。 而持續接受明確資訊,欠缺不明確資訊的話,則會讓人疲勞、厭倦。 因此寫作中,把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做出適當的穿插,就可以引發好奇心的循環,使資訊被接受。這是資訊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這觀點或許與一般人認為閱讀是單向的輸送有差異。 再看看遊戲的資訊鋪陳方式。 遊戲的互動也是不斷透過資訊的輸送中進行的。 棋盤上所見的每個棋子,功能、所在位置,都是明確資訊,不明確資訊就是對手的下一步,棋手為了不明確的下一步而思考,設法讓不明確的資訊成為明確的決策,隨著回合交替,不確定資訊一再被確定,而新的不確定資訊一直接著出現。資訊來去之間,讓棋手想要繼續玩下去,直到不再有任何不確定。棋局具備這種資訊互動性。 球賽場上也是充滿資訊的,球衣顏色、背號、球、場上的線、以上這些東西的位置、方向……都是資訊,這些資訊在球場上快速變動、隨時變化,球員專注掌握這些明確資訊,設法判斷不明確資訊:他會做什麼?球會往哪裡?……球賽也是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的循環。 以上的例子中,如果所有的資訊全都是確定的,就失去互動性了。好比在看一場已經看過的轉播賽,過程早已確定,沒有懸念的想像空間,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失去了不確定性,接受資訊者就不需要用心去掌握什麼,只能被動接受。 但反過來,如果不確定資訊變得更多呢?遊戲會更有趣嗎?球場上所有球員都蒙上眼睛、看不見,不確定資訊頓時大增,明確資訊變得極少,球員會因為掌握不到足夠的資訊而無所適從。棋局是有人能夠盲下,但也是在明確資訊交換下進行的,缺乏明確資訊,遊戲難以繼續。 內容的鋪陳,透過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的適當調和,就會是有趣的內容設計。

我在企管所學到的事(1)

管理是各說各話的,因為企業體、組織、個人,都是各異的,管理理論不是萬靈丹,未經處方不宜擅自施用。而管理大師們的經歷與思考也是各異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正因為管理是各說各話的,所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也適用於管理者。管理沒有絕對正確與錯誤,成敗卻是可以定英雄的。要相信英雄還是相信自己呢?各說各話。 管理學問可與許多科學關連,心理學、社會學、數學、科技技術、歷史、文學……幾乎所有想得到的學問,都可以跟管理科學連結、並用,單獨靠管理科學,是單薄的,管理不是讀了幾本書就能獨當一面的。廣泛的知識與經驗、對自己與人性本質的認識,都是管理能力的根基。 各種管理方面的流行名詞,可以說都是換湯不換藥,在老教科書裡都翻得到原型。管理學的根本內涵,是歷久不變的人性。炒作新名詞本身就是基於人性的商業行為,說穿了就不必隨之起舞。套一句老師說過的話:抓住孫悟空,就抓住他的七十二變。 企管所是訓練經理人的地方,但不是訓練完就能當經理人的。學會如何接受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唉呀,話題開了

沒有料到,自己信手寫的論述文章,在公司內網被引用來討論。 那是「 組織運作的空隙 」一段關於硬幣的譬喻。其實文章早已經寫完也刊登很久了,而且構思更久,打從「 情況再惡劣,也不要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 」那篇就開始構想這樣的一段論述,我寫文章很慢,部落格很少更新,寫出來的幾乎都是庫存文,各位是有目共睹的。 小職員在部落格表達什麼讓主管發現已經不稀奇,我從來也不怕任何人知道我寫了什麼,不在意任何人看我的文章,不然我不會在網路上把真名與網路代號綁在一起。 真要說有什麼令我在意的,就是讀者怎麼解讀我的表達。文章完成經過那麼久,如果被解讀成小職員對公司近況有怨言,不是我的本意。 我很少只針對單一個觀察結果寫論述,大部分是累積了許多事情之後才會一起寫,我的論點很個人主義,但討論的議題本身是中性的。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自言自語引起的聯想經常是超乎想像,而且大部分的情況就是「以為我是針對『眼前這件事』而發作」,不是的。 真要發作,我都是當場發作的,不會在部落格上面悶著寫。我知道自己有些文章讓人以為我只是想抱怨,沒有,現在讀的這篇也不是。 我把論述寫得頗泛用,套在很多狀況都可以討論,因為核心都在人性。公司裡開了個話題,我對後續發展是很感興趣的。

我說很忙

「紳士是不可以說自己很忙的。」 這是一位朋友隨口對我說的話,針對我一個無益的習慣而說的。 我仔細想,當我說很忙的時候,聽者會覺得: 1. 要求我付出時間是不妥的(其實我並不這麼想) 2. 我正在忙的事情比較重要(其實我並不這麼想) 3. 我手上的事情把我難倒了(我並不想給人這種感覺) 4. 我拒絕 我說很忙,讓善意的人感到困窘,讓期待我的人失望,讓人記得我就是個忙人,不夠重要的事不要找我…… 當我並不想傳達這些訊息的時候,我最好別再說自己很忙。

我說壓力

「壓力是自己給自己的才算數。」 對於壓力的認知,我定義自己給予自己的才叫做壓力。 來自自身以外的,只有阻力與激勵兩種。 阻力讓我憤怒,想要對抗、摧毀它。 激勵則讓我樂於給自己壓力。

大家都記得巨無霸蛋糕

20歲生日時,爸媽特地打電話問我,問想要什麼禮物。 我說最近沒特別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大致上都自己買到了。 媽提議送個蛋糕到學校,跟同學一起吃,我說好。 然後蛋糕送來,我就傻眼了。 「這……多大啊?」是個拿在手上很沈的蛋糕。 二十幾吋。 (當時我的電腦螢幕含框才17吋……) 本來以為只是個生日蛋糕而已,寢室不過四個同學,這麼巨大的傢伙從何吃起?學校沒地方可以冷藏啊。我還沒有回神,爸媽就說要先回家了(我家離學校很近)。 我拎著蛋糕回寢室,室友全看傻了。 「喔!好大!」大致上就是這樣的反應,表情就不形容了。 那時午餐剛過,大家都還不餓,區區幾個室友也不可能吃下這個蛋糕,就這樣先放著,繼續手邊的事,但這蛋糕大到無法忽視的地步,大家心上都放著「晚點要切這個蛋糕」這件事。 巨大蛋糕的消息從室友傳出去了,同學爭相跑來我寢室目睹。 「喔!好大!」大致上還是這反應。來串門子自然會寒暄哈拉幾句,寢室變熱鬧了。 我開始明白媽在想什麼了,這個生日蛋糕所掀起的效應,她一定料到了。 很快的大家都知道我生日了,大家都想看看這蛋糕的真面目,但切蛋糕時間還早,所有人都還沒有餓,還是沒冰箱可以冰,湊足人數再拆封才好,就慢慢等吧。 消息繼續傳到其他同學的寢室,走得過來的都看到了。 就這樣過了幾個小時,我宣布要切蛋糕,但同學要分批來,寢室塞不下那麼多人。 這麼大的蛋糕真的是奇觀,我們一群人圍著它拍紀念照,在狹窄的寢室裡想辦法拉出視角拍下所有人。 然後是很熱鬧的生日快樂歌。 第一次瓜分大到沒辦法從中心切分的蛋糕,因為沒有盤子裝得下一個半徑長,只好從邊緣開始切一點點。 大家吃了很久,有幾個人直接當晚餐吃,分到二十幾個人,蛋糕還有,我們繼續把住更遠的同學找來,連學長也找,前前後後,分給了三十幾個人。最後一大塊,交給了有小冰箱的學長,我們已經吃不下了。 因為這個大蛋糕,我們前前後鬧了好幾個小時,並沒有刻意辦慶生會,但比每個慶生會都久。也只有大學跟同學一起住在學校,才有這樣的氣氛可以玩。 就上個月,跟幾個大學同學小聚,他們現在還記得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因為絕無僅有。 爸媽給我的生日禮物,不是那個大蛋糕,而是給了我和同學們一個忘不掉的巨無霸回憶。

買到糟糕的洗髮精

日常生活的採購,大部分都是在同一家超商解決。 還是一個簡單原則,凡必買的東西,都等到輪流折價時才買進。 日常消耗品例如洗髮精,既然是必需品,我就直接買家庭號,但這次換了洗髮精卻出了大災難。 這個號稱新配方的洗髮精一開始用,我就覺得一整天頭髮像上了髮蠟,一度以為是我洗頭沒把泡沫沖乾淨,因為用手摸也黏黏的,很煩,回家趕快再洗過。 恐怖的是,隔天還是一樣,頭髮像沾了膠水一樣,任憑我怎麼洗也洗不掉,依然黏黏亮亮的。但我也沒時間想太多,工作時間都會被加速快轉的,所以這種小事一點也不要緊,直接忽視。 幾天後,覺得頭髮太長了,我去理髮。 理髮師一開始就問我是不是抹了髮蠟,我說頭髮長了之後就沒再用了,他就喔。然後洗髮小妹說我頭髮很油喔,我說我每天洗兩次頭,她皺眉表示無法理解。 我這時還沒開始懷疑洗髮精,直到理髮師用手撥頭髮之後,他嚇到,不可置信地確認手上的觸感。(那時我已經給小妹洗過頭了,而且洗得很用心,用的也不是我的洗髮精)理髮師問我的頭髮怎麼回事,也問了洗頭小妹。 我這才想到最近因為換洗髮精而覺得頭髮很怪。 理髮師建議我停用,並且把頭髮處理乾淨,我也同意。花了一小筆錢作了保養,前後洗了五次頭(當然先剪成了短髮),終於把那詭異的黏膠完全洗掉。 我回家看了看那瓶家庭號某海牌洗髮精,才發現是中國製造。為什麼這麼單純的日用品也要從中國進口?我無法理解,但是中國造的貼身用品我向來敬謝不敏,遇上這件事後再也不打算碰了。 我當初買的時候150左右,這幾天看到某W商店還賣199,我相信這產品不會只對我有這種作用啦,日後還是多加注意,看到中國造的食物、藥物、貼身用品等,請小心使用啊。

我想作什麼,為何不這麼做

當我還是個熱愛遊戲的青少年時,想像力很強,吸收到一個好東西會衍生出一堆想法,當時我就很想參與遊戲製作,我覺得自己一定可以作些什麼,我想多作一些現在還沒有的。 現在真的從業了,過了一年,我學到了新的東西,叫做「為何不這麼做」。 這個新領悟打壓了少年時的不切實際,但這並不是真理,雖然是進步了,但對實際創作不算是有幫助的,可以說是一道新的枷鎖,遲早要拿更新的領悟去解開它。 我在寫作的路上琢磨比較久,是在學生時期就抽出時間在練,寫作的路上這兩個過程我都經歷過,也大概知道後面會有哪些領悟、哪些成熟的過程。但知道歸知道,兩種創作法則並不是那麼容易作典範轉移的,如果世事真有這麼簡單,一個大師直接把人生經歷複製給年輕人就成了,誰都知道這樣行不通。 許多路,要自己走過才算數。 知道必定要摔跤的,就親自摔下去吧。

進入長期戰姿態

當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一場人生長期戰的初期時,發覺一切無法如以往,在短時間有大改變。 我必須修正一些目標、調整步調。 剛到台北生活時也一段時間不習慣,不習慣在大量工作之餘獨自打理生活,不習慣台北的高消費,但一年過後,發現自己太習慣,太習以為常,長期下去不太妙。 眼前還有一段長路要努力,要慢慢轉換到長期戰的姿態才好。 省錢算是第一小步。 我開始自己採購食材,自己煮晚餐、假日餐,並慢慢漸進到早餐。 幾個月前很習慣平均一餐一百,一天三餐真的可以花掉差不多三百。 自己用簡單的廚具作餐,一餐的材料費大概50上下,但變化還不夠多,目前都是麵條、餃子加上簡單的一兩樣蔬菜。一個人在外生活,儘可能一餐吃完,食材要有變化稍微難一點,隨著慢慢熟練摸索,會嘗試別的。 目前食材大部分從超商買來,超商的商品經常輪流折價,我專挑特價的買,一時沒特價的下次來或許就有,反正不急。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試著去傳統市場吧。 平常上班日午餐還是吃外食,現在也儘量找便宜又多變化的地方買。早餐已經從習以為常的一份餐加飲料,變成簡單的一份外帶不加飲料,每天差一杯飲料累積下來真的差很多。上禮拜試過自己買土司打理,跟外面買的吃起來差不多,也不算太麻煩。 統計一下,凡是自己動手作餐,都可以省下一半的開支,成效算不錯,如果因為減少吃外食而更健康的話就賺更多了。 就這樣,從簡單的改變開始進入長期戰的姿態。 誰叫我一開始低估了人生這場戰局呢?

成長必經的狼狽

年輕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年輕。 處在一個尷尬的年紀,經常在理想主義與面對現實之間搖擺,彷彿駕著分頭奔馳的兩匹馬在顛簸中行進,哪一匹的力氣突然加大了一點,就會跟著偏向哪一邊。 問題不是哪邊力量大,而是在馬車被扯裂之前我會不會被迫鬆手。 一個人隻身到台北發展,經常聯繫的朋友都不在這裡,加上一年來工作時間佔據大部分的精神,到現在為止生活圈還是以公司為主,等於重心全放在工作上了。 在追求事業的同時,信念也在不知不覺間向社會價值靠攏了些,那些在理想以外的許多事,都不能忽視。剛進社會沒多久,一切才剛開始,還沒有能量,全心只做一見事也未必能盡善盡美。我很貪心,什麼都想要。如此心態必然走得狼狽,我還是相信不得不這樣走下去。 抱怨現實是很幼稚的事,在這種尷尬的年紀剛好不夠成熟也不該耍幼稚,所以在這裡就別提了(傳統的講法不外乎五子登科之類的,但我想要的可不只這些……)。 年輕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年輕,拿時間來換,這就是現實。 到了什麼都不缺的時候,希望自己還不算太不年輕,這就是理想了。

時間飛逝感

工作快滿一年,生活節奏已進入一種慣性,忙的時候,每次看錶都發現時間異常快速,午餐剛吃過,再次看錶時已經超過晚餐時間,全然不覺得已經過了幾個小時,彷彿時間被兩倍速、三倍速快轉了。 會出現這種知覺,不是太安逸就是太專注。我想我並沒有安逸的命,問題是我連休息都覺得時間被快轉。 下班回家往往都很晚了,從工作中的精神狀態冷卻下來之後,往往就該睡了,有時糟糕一點,冷卻不下來就失眠,結果隔天的精神狀態會更覺得時間被加快。 五天工作日一晃眼過去,每天都以為現在是昨天,到週五晚上下班突然驚覺已經週末啦?頓時回想這幾天工作就覺得我的天啊……我真的過了五天四夜嗎? 假日兩天通常都恍惚,偷懶睡到中午,午餐慢慢來,隨性作點事情,結果想到可以出門散心時已經快天黑,想要看點書發現已經快午夜,看完都快天亮了,時間還是流逝很快。 一件事情被擱下,再次想起已經一個月過了,感覺卻像是昨天的事一樣清晰。不知道是自己記性太強所以過那麼久還記那麼清楚,還是記性有問題所以全然不記得中間發生過的事情。 每個時間點之間的時間,好像都被什麼東西給偷走了。 在工作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固定追讀幾本雜誌,通常發刊不久我就讀完,還有精神期待下一刊的內容,當兵期間也沒有斷掉,休假時間一定讀完。但工作一年之後,其中一套期刊都是匆匆看完就收到下一刊,感覺彷彿昨天才出刊,結果馬上有新刊來了,有一套現在已經積了三本還沒拆封(下一期馬上就要出了)。 我還買了很多想看的書,也大都沒看完,我的住處離公司只有不到10分鐘車程,我就靠這一點時間讀書,沒座位時就沒辦法。我只好蓄意控制買書的速度。此外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好像一項也作不完。 我並不是對這一切都沒有知覺,放任時間流失,而是確信自己精神疲勞,意識經常追不上時間。從很久以前就曾被人說自己不懂得放輕鬆,對自己要求太多,結果到最後卡住自己的都不是現實中的壓力,而是自己精神的重量。 最近又收到了同樣的建議,不要把自己綁死。我還真的是沒變呢。

缺陷美

無瑕就是完美嗎?可以這麼說。 那麼,只有完美才會被喜歡嗎? 一定不是。因為完美很罕見,遠少於被喜歡的。 許多時候,完美並不特別被喜愛,有缺陷反而被解釋為特色、風格,因此而被喜愛,為什麼? 缺陷在心裡是怎麼作用的? 缺陷可以被當作焦點放大,也可以被視而不見。視而不見並不等於看不見,也不是故意不看,而是明知道存在,卻不願意討厭它。 包容,就是解答。 缺陷讓人有機會付出包容,包容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參與感,需要投入情感才能成全的完美,讓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天生的完美,沒有被包容的機會。 當意識到這份「完美」不需要包容時,意味著使不上力、付不出貢獻。情感沒有施力點,讓人沒有參與感,覺得這份完美並不屬於我。 當人喜歡上了不完美,心裡對缺陷付出了包容,這份喜愛因為有了包容而完美,這份完美加入了自己的付出、因為有自己的參與而獨一無二。 對於這份付出,會有一份期待,期待能收到情感的回饋。或者,單方面付出的感覺,本身就很美。 所以情人眼裡,出西施。 印象派的畫很美。 嘶啞的歌聲很性格。 我想,這就是缺陷的美。  

朋友,借扶一下

對一個被煩惱壓到傻的人來說,每個冷靜的人都超有智慧的。 最近有朋友心煩意亂,幾次找我商量解套。 我置身事外、無關利害,很理性也很從容,旁觀者清,說話自然一針見血,沒想到這讓朋友驚訝無比,以為我不知不覺變成了達人。 達人?但願如此。 我不是達人,只是置身事外。幫別人解套時再精明理性,遇上狀況也會變成傻瓜,我心煩意亂的時候也會變成笨蛋,明明心裡有答案,還是得找另一個朋友商量解套。 這種互動都是單向的,或許因為習慣性,也或許這種互動需要保持一種可信賴的關係,如果我對某人而言是個解惑達人,那我就不要反過來找他求解。 就這樣,我在這個朋友面前扮演達人,另一方面拿自己的困擾向另一個朋友求解。 至於那讓人突然變笨的到底是什麼事?有笨過的就會明白吧。

組織運作的空隙

工作組織裡的成員與成員間,存在許多分工的縫隙。有趣的是,組織結構愈明確,這些縫隙愈大。 這問題常出在績效檢定的方式,因為控制手段會決定一個組織的行為。 一個組織若強力要求成員確實掌管被分配的工作範圍(也就是分內工作),並以此範圍內的成效作為績效檢定依據,那麼沒被劃進的區域,會被所有人放棄,久了,就變成沒人管的灰色區域。 舉個視覺化的例子: 拿三個圓硬幣攤平在桌上,若彼此不重疊,再怎麼靠近也無法彼此密合,除非將它們變形,變成像拼圖片一樣確實密合。或者乾脆重疊。 灰色區域出現的地方,就是控制手段的漏洞,人都有盲點,組織愈大、成員愈多,縫隙就愈多、灰色區域愈龐大。(想像一下滿桌的十元硬幣) 如果管理人看不見這個現象,就要看員工肯不肯踏進灰色區域,主動擴展自己的責任範圍以壓縮縫隙,主動延伸、變形去配合其他人。 但這樣好嗎? 比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值得嗎? 灰色區域的出現正因為主管不重視,成員把力氣花進去,意味著努力不會被看見,而且會分散維護分內工作的心力,顯然是的,所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只有心有餘力且具有熱誠的人會作。 這種人能有幾個? 如果組織管理人不能確實鼓勵、支援,並動態調整績效的評定標準,每個人都確實做好了「分內工作」,但組織績效就是很差。 為什麼? 因為沒人想管的縫隙很多,多到足以讓整個組織血流不順、呼吸困難,不健康。 不健康,就要想辦法治。

加班主義與不加班主義

加班主義者支持加班,理由很多: 花額外時間多作一點,績效比較好,未來有機會回收更多 落在手上的工作就是自己的責任,沒能順利完成就該繼續做到完成為止 因為競爭激烈 因為勤能補拙 若真心喜歡這份工作,就該願意多花時間心力才對,不能做到表示心裡不那麼熱愛這份工作 加班就是努力的具體表現,而且大家都在加班 不加班主義也有一些論點: 績效不彰才需要延長工時,加班成常態之後工作績效只會更不彰,因為大家心存有加班時間可以補進度,反而不會珍惜時間 流程不健康才會拖延進度,不能用加班來掩蓋流程不健康的事實,治標不治本 避免員工心存「超時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心態,作不好就加班,苦給上司看,讓上司不忍苛責 不能將超時工作的產能當作常態產能 超時工作會造成身心的不平衡 人不能光是產出而不花時間補充 不健康的加班心理,是員工覺得自己理虧,加班是自己活該。因為績效不如人,不加班補足,就會被取代,卻也無能為力。 不健康的企業心理,是總覺得員工能力差,老是求才若渴,同時壓榨現有的勞工,希望以最小成本做到最大產出,卻不調整企業體質。

面對蟑螂

無庸置疑,牠們是令人討厭的東西。牠們很髒、很礙眼,卻很難不看見牠們存在。 牠們在每個人心中多少留有不太好的記憶,面對蟑螂時的反感令人焦慮發狂,或許每個人的反應不太一樣,但肯定不是高興的。 當遇見時,可能直覺想擊殺牠。 用手嗎?不!不行,太噁心了,比不打還慘。 趕快找尋配得上其骯髒的兵器,大概就拖鞋了吧,至少用完容易沖洗。 萬一現場是連拖鞋都不會有的乾淨地方,很難找武器的情況下,只能與牠對峙。 很好笑,兩個武力完全不對等的生物竟然在對峙。 邊想著策略,邊眼睜睜看著牠繼續移動,看牠沿路玷污你的物品,想像牠們平時在骯髒的角落裡掙扎打滾的景象,只能恨,還是不敢衝動用手打。 然後終於拿到武器了,卻也投鼠忌器……呃,是投蟑螂忌器。 畢竟不希望讓這個髒東西爆炸在乾淨的東西上吧?枕頭上、鍵盤上、衣服上、燈具上、易碎品上……實在打不下手。 也或許,光是看見爆漿就多了一筆不好的回憶,這不好的回憶又會再次影響下一次面對蟑螂時的情緒與判斷。 ■ 如果,蟑螂出現在不痛不癢的地方呢? 不理也不是,打也麻煩。 蟑螂在大街上,可能會覺得不關我的事,至少不爬到家裡就沒事。 這種情況並不那麼想擊殺牠,免得髒了自己的手,甚至連拖鞋都不想動用,免得弄髒了還嫌棄自己的脫鞋髒,若一腳踩下去,又會覺得鞋底黏了不乾淨的東西,頗不自在,等下還要踏進家門怎麼辦。 於是眼不見為淨,當作沒看見,不然就躲開。 反正蟑螂殺不完,這麼髒的事情還是別沾碰吧。 人對蟑螂採取讓步與姑息。 ■ 我一直在講蟑螂,其實我想講的並不是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