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4的文章

群的反饋

社會與秩序,是人類遺傳因子外部化的一種形式。 會將建造者的基因表現反饋給新生的個體,教育就是一種展現方式,這會形成不斷對內同質化的大系統。 然而,生物是需要異質化的,由差異的個體組成的群,才是具有適應力的,才不至於因為單一因素的威脅導致群體滅絕。 所以個人與個人,會有差異。 在不同的時代,人建造的社會又不盡相同。 每種差異特質,誕生在不同時空的社會裡,會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當一個差異,與所生的時空不協調,該怎麼樣呢? 誰來決定該磨掉它,還是展現它? 我只知道,教育並不能提供這個答案。

義憤填膺是一種娛樂

「記者腦殘」只是一種膚淺的宣洩, 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既未描述事實,又籠統簡化了新聞媒體的複雜心機。 新聞的底蘊,總含有精心策劃過的意圖。 媒體很清楚有哪些偏見存在,也很清楚這些概念本身不正確,卻選擇刻意針對這些偏見,精心調製新聞的取向。 挑動情緒、夾帶一個可以簡單傳送的概念,讓它隨著閱聽者情緒的能量散發出去。 填滿了情緒、送出,填滿,又送出。 渲染的成效愈好,對廣告主的議價籌碼愈高。 是的,錢很實際。 獲利本身就是那些營利事業的最高道德指標,所有通往獲利的手段,都只是必要之惡而已。 通俗戲劇喜愛塑造明顯卑鄙的角色,是因為「義憤填膺」也是娛樂訴求的一種。 新聞大肆展示作惡之人,繪聲繪影描述低劣的言行,讓大眾參與廉價的正義、昭告這裡有個活生生的目標可以恣意踐踏,因為他活該犯下被人唾棄的罪。 顯然,當今的新聞媒體訴求並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創造情緒的感受,這是娛樂業的核心價值:延展情緒張力。 因為生活太過平淡了,而心裡的矛盾與失調太多。 大眾需要出口。 媒體就給予出口。 閱聽大眾買單,廣告主買單,媒體事業就可以蓬勃發展。 能賺錢的就是正確的,所以他們總是心安理得。 延伸閱讀: 潛移默化的精神毒素

該是獨斷還是共識

當眾人是對的時候 先爭取認同才獲得實踐 當自己是對的時候 先爭取實踐才獲得認同 這兩種開創,會誕生於完全不同的局面

當良心不經濟時

人們接受星巴克單價超過100元的一杯咖啡, 人們也接受一片60元的炸雞排、一杯55元的手搖飲料。 然而, 人們要求一份正餐合理的要價應該在50~60元, 因為它是基本需求,而非奢侈品。 可以說,這就是世道嗎? 一塊良田,拿來種一輩子的稻米, 也比不上拿來種一棟房子賣錢,再用錢滾出更多錢。 可以說,這就是經濟嗎? 當良心不經濟時, 該算是良心問題,還是經濟問題? 當冒險不危險時, 該算是律法問題,還是世道問題? 追究因,既吃力又難獲共鳴。 追打果,很明確很有感。 聰明人都看得出怎麼做划算, 將成本外部化,你的風險、你的成本、我的獲利。 也就不難明白,為何這些事情,都會不了了之。 有什麼因,就會造什麼果。 因一直都存在,只是隱於蒙昧。

真知會給人勇氣

態度會把你帶往適合你的環境 所以不必為了讓自己適合環境,勉強自己的態度 因為那只是在拖延 這種拖延,是沒有截止期限的 不會因為拖完一輩子,就不算拖延 會因為正直而損失掉的,只會是歪曲的東西 會因為踏實而損失掉的,只會是虛浮的東西 會擔心連帶失去些什麼的,只是沒有看透而已 所以真知會給人勇氣 反過來說,要讓人怯懦,讓他反知即可 舉凡似是而非、積非成是、倒果為因的現象 都因為反知而壯大 於是包袱即文化、慣性即定律、妥協即宿命 愈怯懦,愈不是自己 愈無知,愈沒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