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5的文章

好規則可以養出好品格

健康的「經濟規則」可以養出健康的產業。 夏天的熱,一部份是因為太陽,一部份是來自不效率的人造廢熱。 為了抑止不舒適的熱感,我們又必須花費更多能源、製造更多轉換熱。這是惡性循環。 所以調整舒適環境,會是節省能源的好方式。 印象中讀過關於台灣當今盛行的建築工法,其實並不是適合這塊土地的觀點,傳統的泥磚、木造房,反而含有了祖先累積的智慧,這些技術是直接被置換了,而不是加入新技術改良。 曾在文獻裡看過建築師 Mick Pearce 參考蟻巢結構設計的大樓,結構本身的調溫能力可以讓空調耗能節省85%,這是智慧,不是來自祖先,而是大自然。 改變都市建造的思維,可以改善適應氣候的能力。 而同樣是能源環保,我相信推動調節性建築能省下的電,比全面換上太陽光電板賺到的電還多。只是帶來的商機不一樣而已。 公共利益,就是沒有圖利特定人的利益。與「主流」的發展慣性背道而馳。 事情不能改變,往往是因為有人用力在維持它。 Why? 他們認定的價值,跟你想的不一樣。「自私」可以解釋各種不經濟的邏輯為何可以反其道而行。 台灣人發明的自然呼吸道路工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bBds44c_k 在海外30餘國被採用,國內卻卡關多年: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0250/ 延伸閱讀: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當良心不經濟時 遊戲規則獎勵了什麼人 陋習的建造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

醫療崩壞 是源自系統問題,系統在設計實行的那一刻,就已經大致決定了結果。 類似的系統框架,在台灣諸多領域上演,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生態裡的特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產物。 我說遠因,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導致人們普遍對社會的進步無法施力,一動起來就是亂,亂透了就需要草草收拾。 又因為容許草草收拾,所以周而復始,依然普遍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說是這種爛文化的金句。 為什麼我說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 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感受到一種「重理工、輕文史」的氛圍,學校的生態裡有一種成見,說讀文史就是數理不佳、頭腦較差的人的選擇,人儘管不在嘴上這麼說,但偏見就是如此陳述。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下之別? 因為有市場機制:畢業後的出路不一樣。 理工學生,常有明確的理想就職市場在提早等候。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區分優劣,才能「公平分配獎勵」,歧視與偏見就源自於此。殊不知那又是另一種精心安排的教育方針,透過這種有意無意的優惠暗示,為大企業籠絡相對優質、同時又因為偏重學習而較缺少意識訓練的青年。 社會用偏重工業訓練的意識形態,獎勵能「對機器編寫語言」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技能就可以做東西賣錢,而且這種能力也好控制,這樣的人被壓榨一下也沒辦法抗議出個所以然來。 學校不好好教如何寫作、不講究社會科學訓練,是因為「表達思想」、「對人編寫語言的能力」是危險不好控制的。 表面上我們開放言論自由,同時卻又不講究思辯的訓練、不給予獎勵,這樣長大後「能表達意見」、「能影響群眾」的人就不會養出太多。這種偏重的教育,是對人的一種工具化,也是馴化。 「升學競爭體制為資本家預先馴化勞動群眾,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教化為企業減省了聘雇與裁員成本,最終美其名為義務教育的,則是為了防止逃兵以及箝制勞動意識而存在。」(國家時光,2013)教育部的建制本身,我以為即是教育的最大問題所在。 ----本段落引用自「 黃湯姆 」 社會科學教育的偏差、貧弱,直接導致了人民對社會功能的無知、使不上力。 所以人們很容易盲信政治謊言。 人們默許「政治是骯髒的」這種積非成是的荒謬常識,合理化自己的撇身事外,認為這樣比較乾淨。 誤以為能投票就是民主、誤認為新聞就是真實。盲信只有乖乖讀書才會出人頭地。 人會這麼弱,就是因為普遍都從「反知的教育」中長大。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