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過的軌跡

這是一篇舊文新寫,用來呼應「我的第一次求職面試」那篇。

原本是2004年在研究所聽課後寫下的想法,當時標題是「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影響未來的可能性」,回頭看當時寫的文章感覺不會一樣,會想要換個方法來說。現在稍作修飾並引用:
教授在供應鏈管理課講到生涯規劃的一個例子,大意是這樣的:主角是一個哈佛藝術學院畢業生,藉由兼職替專欄作家畫插畫的機會,結識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記者和作家,使得她能在一次個人畫展中,獲得他們有力的支持而受到矚目,使自己有機會躍升到另一個層次,踏進另一條路。她在擔任雜誌插畫時所累積的一點一滴,構成了那一刻成功的契機。

這裡不講生涯規劃,只是簡單分享自己的經歷。

我是在電玩遊戲和書堆(主要是指漫畫)中長大的孩子,對於所謂「娛樂性」內容有莫名的熱誠,十六歲那年萌生創作的念頭,但那時候升學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沒有勇氣付諸行動。我從小討厭作文,本想畫成漫畫,但繪畫功力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水準,我那「不務正業」的創作夢只能在每天睡覺前拿出來想一想,安慰自己長期被課業壓抑的年少心靈。

上大學後,因緣際會地當上校刊社社長,不是因為文筆好,只是因為「看起來」很善於管理與領導而被拔擢。我這人愛慕虛榮,想都沒想便笑著答應,發現一切並不是很好玩時已經遲了,我成了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大學生活從那一刻起步入了課業、愛情、社團,三面圍剿的無間地獄中,求出無期。

我在校刊社(交大文苑社)學了商業寫作法,主要是新聞稿寫作要領,並在身兼社長、梅竹後援會新聞總編輯、「必須擅長解釋與安撫的男朋友」等多重角色的磨練下,表達力、組織力與口才獲得啟蒙,開始覺得自己似乎可以寫出像樣的文章了,創作的念頭便再次浮現。

辛巳年梅竹賽過一個月後,我的新詩作品拿了校內首獎,有了這個成績作支持,便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把十六歲開始編織的構想搬出來,一字一句寫成小說。

首先做的就是架設個人網頁,想讓自己在虛擬空間裡有個像樣的門戶。平常課業繁重,只好犧牲寒假玩樂時間,以笨拙的技術花了近兩個禮拜時間設計、建構個人風格濃厚的網頁。開始以xire這個代號在小型社群裡面作交流,慢慢建立自己的網際社交圈,性質上有點像是為興趣而創作、分享、交友。

這段時間在網路上結識很多寫作者、插畫家、遊戲工作者,我跟這些平常無法見到面的朋友分享夢想和創作心得,並保持一定的聯繫。大四那年,我鼓起勇氣把兩年來緩慢累積的十萬字小說稿放上出版社的線上發表區,想接受網路編輯的評鑑以求進步,收到了許多網路讀者的鼓勵,並意外接到出版社的簽約邀請。我為此考慮了很久,從沒想過自己可以走進出版的世界,把閒暇時的興趣當作認真的工作來作。從青春期開始一直被灌輸「升學是最好的路」,沒有人能教我決定,眼前這條分歧的路是不是我的路。

我想與其繼續待在小小的虛擬社群裡,不如放手一搏把自己推出去,於是簽下了合約,想試試看自己到底有幾分能耐。

小說的封面畫家是找在網路上有些交流的網友,我小時候學過點美術,有機會聊得比較切題,後來合作封面製作時,因為有基礎知識,要做溝通也比較沒有障礙。有彼此認識作基礎,合作起來也方便許多。

回想我所作的一些決定和看似浪費掉的時間、心力,卻使後來所擁有的機會產生了微妙的改變。正因為花時間作了這些看似無益的閒雜事,交了一些見不到面的朋友,編織了不著邊際的夢想,給我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可能性和選擇。如果你想在幾年後做到什麼事,或者想擁有什麼樣的機會與選擇,不妨現在就開始,一步一步累積未來的可能性。

以上,延伸到現在2007年順利踏進觀望已久的遊戲界,所走過的整條路線也如水到渠成,看起來每件事好像都是為這一刻而準備的。

讀碩士班時,有許多人問我為什麼要轉讀企管研究所,十個人問我,我有十個不同版本的答案,並不是刻意看人說話,而是我的答案很複雜,很難三言兩語解釋,這十個答案全加起來也未必能確切解釋我的抉擇。

我當時寫了一句話:「大家都問我為什麼讀企管碩士,我得問問自己為什麼讀電機。」

相信沒幾個人看得懂我在講啥,其實我大學本來想讀的並不是電機系,讀完四年電機我也無法簡單說明自己為什麼要選電機,同樣的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釋為什麼要從電機轉企管。現在若要我說明,我一樣會見一個人說一個答案,每個答案也都不一樣。

大學一二年級時我在學業上遇到不少挫折,高中時讀得很專心也很順利,大學課業難度卻比高中難很多倍,尤其是同學也都超強,而我沒比較努力卻分心玩社團還要陪女朋友,說沒影響是騙人的,與高中的順利與狂妄相比,當時的我有種頓時發現自己其實很遜的挫折感。

天知道,我當時如果不選電機系而選「或許較能發揮創意天分」的建築系,會不會也遇到類似的挫折?如果我不交女友不玩社團,能不能跟同學一樣專心讀書讀到很厲害的境界? 我不知道,因為我不能重新走一遍。

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我,正是那曾經跌跌撞撞、東沾西沾,到處都裝半桶水的半弔子,因為挫折抑鬱封閉自己,放棄電機工程路線走向企管,然後不計一切鑽進創作世界的我。

現在的我一樣整天胡思亂想,但不會再去煩惱這些事了。

我想說的是,我所走過的每一段過程都構成現在的我。這會是比較重要的。

我的一切所作所為,決定了我是誰。

留言

  1. 簡單的說,台灣的學生一路走來都在填鴨,就連上了大學,甚至研究所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是學生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是升學導向,忽略了學生個別的志向興趣發展。

    回覆刪除
  2. 確實是這樣,我覺得自己是看見更大的世界之後,才看見更多元的自己,在某個年紀以前的我沒有那樣的資源,當時有什麼就接收什麼,學得稍微快一些、熟練一點後就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資質,認為自己適合朝那方向去,當世界擴展開來之後發現路線一直在增加,而原本以為不喜歡、不擅長的東西,其實在過去並沒有真正去認識過。
    像我很不喜歡教科書的歷史地理,但不代表我討厭歷史地理。
    拜科技與資訊網路之賜,我想下一個年級或下下一個年級的人群有機會更早拓展世界,「不守規矩」的人才可能會暴增喔。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情況再惡劣,也不要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

我的第一次求職面試

《缺》第三章:無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