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08的文章

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

在寫作手法裡,資訊的鋪陳有明確與不明確之分。 明確資訊的鋪陳不給予模稜兩可的空間,給予一種確定感,接受資訊者處於被動,傾向不作其他思考。不明確資訊則留下空間給接受者,給接受者想像空間、引起好奇心、想要去填補那個空缺、使「不明確」變成「明確」。 因此不確定資訊被用來製造懸念,引起接受者想要追尋「明確資訊」的慾望。 但,過量的不明確資訊搭配過少的明確資訊,則會讓接受者無法順利組織資訊,造成較大的困惑、質疑、不耐煩。 而持續接受明確資訊,欠缺不明確資訊的話,則會讓人疲勞、厭倦。 因此寫作中,把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做出適當的穿插,就可以引發好奇心的循環,使資訊被接受。這是資訊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這觀點或許與一般人認為閱讀是單向的輸送有差異。 再看看遊戲的資訊鋪陳方式。 遊戲的互動也是不斷透過資訊的輸送中進行的。 棋盤上所見的每個棋子,功能、所在位置,都是明確資訊,不明確資訊就是對手的下一步,棋手為了不明確的下一步而思考,設法讓不明確的資訊成為明確的決策,隨著回合交替,不確定資訊一再被確定,而新的不確定資訊一直接著出現。資訊來去之間,讓棋手想要繼續玩下去,直到不再有任何不確定。棋局具備這種資訊互動性。 球賽場上也是充滿資訊的,球衣顏色、背號、球、場上的線、以上這些東西的位置、方向……都是資訊,這些資訊在球場上快速變動、隨時變化,球員專注掌握這些明確資訊,設法判斷不明確資訊:他會做什麼?球會往哪裡?……球賽也是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的循環。 以上的例子中,如果所有的資訊全都是確定的,就失去互動性了。好比在看一場已經看過的轉播賽,過程早已確定,沒有懸念的想像空間,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失去了不確定性,接受資訊者就不需要用心去掌握什麼,只能被動接受。 但反過來,如果不確定資訊變得更多呢?遊戲會更有趣嗎?球場上所有球員都蒙上眼睛、看不見,不確定資訊頓時大增,明確資訊變得極少,球員會因為掌握不到足夠的資訊而無所適從。棋局是有人能夠盲下,但也是在明確資訊交換下進行的,缺乏明確資訊,遊戲難以繼續。 內容的鋪陳,透過明確資訊與不明確資訊的適當調和,就會是有趣的內容設計。

我在企管所學到的事(1)

管理是各說各話的,因為企業體、組織、個人,都是各異的,管理理論不是萬靈丹,未經處方不宜擅自施用。而管理大師們的經歷與思考也是各異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正因為管理是各說各話的,所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也適用於管理者。管理沒有絕對正確與錯誤,成敗卻是可以定英雄的。要相信英雄還是相信自己呢?各說各話。 管理學問可與許多科學關連,心理學、社會學、數學、科技技術、歷史、文學……幾乎所有想得到的學問,都可以跟管理科學連結、並用,單獨靠管理科學,是單薄的,管理不是讀了幾本書就能獨當一面的。廣泛的知識與經驗、對自己與人性本質的認識,都是管理能力的根基。 各種管理方面的流行名詞,可以說都是換湯不換藥,在老教科書裡都翻得到原型。管理學的根本內涵,是歷久不變的人性。炒作新名詞本身就是基於人性的商業行為,說穿了就不必隨之起舞。套一句老師說過的話:抓住孫悟空,就抓住他的七十二變。 企管所是訓練經理人的地方,但不是訓練完就能當經理人的。學會如何接受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唉呀,話題開了

沒有料到,自己信手寫的論述文章,在公司內網被引用來討論。 那是「 組織運作的空隙 」一段關於硬幣的譬喻。其實文章早已經寫完也刊登很久了,而且構思更久,打從「 情況再惡劣,也不要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 」那篇就開始構想這樣的一段論述,我寫文章很慢,部落格很少更新,寫出來的幾乎都是庫存文,各位是有目共睹的。 小職員在部落格表達什麼讓主管發現已經不稀奇,我從來也不怕任何人知道我寫了什麼,不在意任何人看我的文章,不然我不會在網路上把真名與網路代號綁在一起。 真要說有什麼令我在意的,就是讀者怎麼解讀我的表達。文章完成經過那麼久,如果被解讀成小職員對公司近況有怨言,不是我的本意。 我很少只針對單一個觀察結果寫論述,大部分是累積了許多事情之後才會一起寫,我的論點很個人主義,但討論的議題本身是中性的。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自言自語引起的聯想經常是超乎想像,而且大部分的情況就是「以為我是針對『眼前這件事』而發作」,不是的。 真要發作,我都是當場發作的,不會在部落格上面悶著寫。我知道自己有些文章讓人以為我只是想抱怨,沒有,現在讀的這篇也不是。 我把論述寫得頗泛用,套在很多狀況都可以討論,因為核心都在人性。公司裡開了個話題,我對後續發展是很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