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經濟規則」可以養出健康的產業。
夏天的熱,一部份是因為太陽,一部份是來自不效率的人造廢熱。
為了抑止不舒適的熱感,我們又必須花費更多能源、製造更多轉換熱。這是惡性循環。
所以調整舒適環境,會是節省能源的好方式。
印象中讀過關於台灣當今盛行的建築工法,其實並不是適合這塊土地的觀點,傳統的泥磚、木造房,反而含有了祖先累積的智慧,這些技術是直接被置換了,而不是加入新技術改良。
曾在文獻裡看過建築師 Mick Pearce 參考蟻巢結構設計的大樓,結構本身的調溫能力可以讓空調耗能節省85%,這是智慧,不是來自祖先,而是大自然。
改變都市建造的思維,可以改善適應氣候的能力。
而同樣是能源環保,我相信推動調節性建築能省下的電,比全面換上太陽光電板賺到的電還多。只是帶來的商機不一樣而已。
公共利益,就是沒有圖利特定人的利益。與「主流」的發展慣性背道而馳。
事情不能改變,往往是因為有人用力在維持它。
Why?
他們認定的價值,跟你想的不一樣。「自私」可以解釋各種不經濟的邏輯為何可以反其道而行。
台灣人發明的自然呼吸道路工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bBds44c_k
在海外30餘國被採用,國內卻卡關多年: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0250/
延伸閱讀: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當良心不經濟時
遊戲規則獎勵了什麼人
陋習的建造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
醫療崩壞是源自系統問題,系統在設計實行的那一刻,就已經大致決定了結果。
類似的系統框架,在台灣諸多領域上演,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生態裡的特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產物。
我說遠因,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導致人們普遍對社會的進步無法施力,一動起來就是亂,亂透了就需要草草收拾。
又因為容許草草收拾,所以周而復始,依然普遍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說是這種爛文化的金句。
為什麼我說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
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感受到一種「重理工、輕文史」的氛圍,學校的生態裡有一種成見,說讀文史就是數理不佳、頭腦較差的人的選擇,人儘管不在嘴上這麼說,但偏見就是如此陳述。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下之別?
因為有市場機制:畢業後的出路不一樣。
理工學生,常有明確的理想就職市場在提早等候。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區分優劣,才能「公平分配獎勵」,歧視與偏見就源自於此。殊不知那又是另一種精心安排的教育方針,透過這種有意無意的優惠暗示,為大企業籠絡相對優質、同時又因為偏重學習而較缺少意識訓練的青年。
社會用偏重工業訓練的意識形態,獎勵能「對機器編寫語言」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技能就可以做東西賣錢,而且這種能力也好控制,這樣的人被壓榨一下也沒辦法抗議出個所以然來。
學校不好好教如何寫作、不講究社會科學訓練,是因為「表達思想」、「對人編寫語言的能力」是危險不好控制的。
表面上我們開放言論自由,同時卻又不講究思辯的訓練、不給予獎勵,這樣長大後「能表達意見」、「能影響群眾」的人就不會養出太多。這種偏重的教育,是對人的一種工具化,也是馴化。
社會科學教育的偏差、貧弱,直接導致了人民對社會功能的無知、使不上力。
所以人們很容易盲信政治謊言。
人們默許「政治是骯髒的」這種積非成是的荒謬常識,合理化自己的撇身事外,認為這樣比較乾淨。
誤以為能投票就是民主、誤認為新聞就是真實。盲信只有乖乖讀書才會出人頭地。
人會這麼弱,就是因為普遍都從「反知的教育」中長大。
那是統治者刻意設計的。
讓太多人民擁有知,就需要面對嚴厲的監督,統治地位的資格就會太高不可攀。
新時代的資訊流動快速,足夠新生代主動攝取資訊,可以跳出教育體系的生態框架,開始產生一些質變。這些質變,現在直接面對到養成於舊體系的前輩的壓制,演變成不同世代文化的衝突。
能不能解,又回到了社會能力的養成是否足夠這個因素來。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而文化有慣性。
這是一場漫長漸進的改變,除非,崩壞及早發生,讓導致崩壞的人自己醒來,或者自己毀滅。改變才會有轉機。
類似的系統框架,在台灣諸多領域上演,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生態裡的特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產物。
我說遠因,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導致人們普遍對社會的進步無法施力,一動起來就是亂,亂透了就需要草草收拾。
又因為容許草草收拾,所以周而復始,依然普遍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說是這種爛文化的金句。
為什麼我說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
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感受到一種「重理工、輕文史」的氛圍,學校的生態裡有一種成見,說讀文史就是數理不佳、頭腦較差的人的選擇,人儘管不在嘴上這麼說,但偏見就是如此陳述。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下之別?
因為有市場機制:畢業後的出路不一樣。
理工學生,常有明確的理想就職市場在提早等候。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區分優劣,才能「公平分配獎勵」,歧視與偏見就源自於此。殊不知那又是另一種精心安排的教育方針,透過這種有意無意的優惠暗示,為大企業籠絡相對優質、同時又因為偏重學習而較缺少意識訓練的青年。
社會用偏重工業訓練的意識形態,獎勵能「對機器編寫語言」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技能就可以做東西賣錢,而且這種能力也好控制,這樣的人被壓榨一下也沒辦法抗議出個所以然來。
學校不好好教如何寫作、不講究社會科學訓練,是因為「表達思想」、「對人編寫語言的能力」是危險不好控制的。
表面上我們開放言論自由,同時卻又不講究思辯的訓練、不給予獎勵,這樣長大後「能表達意見」、「能影響群眾」的人就不會養出太多。這種偏重的教育,是對人的一種工具化,也是馴化。
「升學競爭體制為資本家預先馴化勞動群眾,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教化為企業減省了聘雇與裁員成本,最終美其名為義務教育的,則是為了防止逃兵以及箝制勞動意識而存在。」(國家時光,2013)教育部的建制本身,我以為即是教育的最大問題所在。
----本段落引用自「黃湯姆」
社會科學教育的偏差、貧弱,直接導致了人民對社會功能的無知、使不上力。
所以人們很容易盲信政治謊言。
人們默許「政治是骯髒的」這種積非成是的荒謬常識,合理化自己的撇身事外,認為這樣比較乾淨。
誤以為能投票就是民主、誤認為新聞就是真實。盲信只有乖乖讀書才會出人頭地。
人會這麼弱,就是因為普遍都從「反知的教育」中長大。
那是統治者刻意設計的。
讓太多人民擁有知,就需要面對嚴厲的監督,統治地位的資格就會太高不可攀。
新時代的資訊流動快速,足夠新生代主動攝取資訊,可以跳出教育體系的生態框架,開始產生一些質變。這些質變,現在直接面對到養成於舊體系的前輩的壓制,演變成不同世代文化的衝突。
能不能解,又回到了社會能力的養成是否足夠這個因素來。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而文化有慣性。
這是一場漫長漸進的改變,除非,崩壞及早發生,讓導致崩壞的人自己醒來,或者自己毀滅。改變才會有轉機。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