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然後給予簡單粗暴的定罪。這樣的語境規則,反而讓真正的施暴者得以「設局」,推動他人跨越「動手」的紅線,再藉此倒打。

口號於是變成武器,讓防衛者瞬間轉換成被告。

這正是「動手就是不對」的最大問題:它把「是否動手」當成唯一判準,卻遮蔽了更重要的三個面向:誰先主動侵害、行為的危險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防衛必要。

當語境只剩下形式判斷,社會就會製造出不對稱的懲罰:挑釁者能用低成本的方式不斷試探,而被迫反擊的人卻背負全部責任。長此以往,不但沒有減少暴力,反而提高了暴力的「性價比」。

文明並不是要我們盲目拒絕一切形式的暴力,而是要透過規則去管理、約束與比例化。警察與軍隊之所以合法使用武力,正是因為他們代表公共秩序,並受到嚴格約束。而個人在面臨生命威脅時,也必須保有自衛的空間。沒有這樣的比例原則,所謂「非暴力」就會淪為口號,甚至是另一種暴力的遮羞布。

因此,我們更應該追問的不是「有沒有動手」,而是:「誰先主動侵害?」「反擊是否合乎比例?」「是否有其他可能選項?」唯有這樣的實質判斷,才能避免語言成為掠食者的保護傘。

真正的和平,不是靠抽象口號維持,而是讓社會能同時壓制惡意侵害、保護合理防衛、限制過度報復。當我們聽見「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句話究竟是在保護和平,還是正被誰拿來合理化新的不平等?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