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組織裡的成員與成員間,存在許多分工的縫隙。有趣的是,組織結構愈明確,這些縫隙愈大。
這問題常出在績效檢定的方式,因為控制手段會決定一個組織的行為。
一個組織若強力要求成員確實掌管被分配的工作範圍(也就是分內工作),並以此範圍內的成效作為績效檢定依據,那麼沒被劃進的區域,會被所有人放棄,久了,就變成沒人管的灰色區域。
舉個視覺化的例子:
拿三個圓硬幣攤平在桌上,若彼此不重疊,再怎麼靠近也無法彼此密合,除非將它們變形,變成像拼圖片一樣確實密合。或者乾脆重疊。
灰色區域出現的地方,就是控制手段的漏洞,人都有盲點,組織愈大、成員愈多,縫隙就愈多、灰色區域愈龐大。(想像一下滿桌的十元硬幣)
如果管理人看不見這個現象,就要看員工肯不肯踏進灰色區域,主動擴展自己的責任範圍以壓縮縫隙,主動延伸、變形去配合其他人。
但這樣好嗎?
比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值得嗎?
灰色區域的出現正因為主管不重視,成員把力氣花進去,意味著努力不會被看見,而且會分散維護分內工作的心力,顯然是的,所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只有心有餘力且具有熱誠的人會作。
這種人能有幾個?
如果組織管理人不能確實鼓勵、支援,並動態調整績效的評定標準,每個人都確實做好了「分內工作」,但組織績效就是很差。
為什麼?
因為沒人想管的縫隙很多,多到足以讓整個組織血流不順、呼吸困難,不健康。
不健康,就要想辦法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給我空白支票,
回覆刪除保證沒有空隙。
艾德華
全部填1可以最密合喔
回覆刪除過年回家有好好補一下吧~ XD
回覆刪除新年快樂
有啊,補吃、補喝、補睡覺,懶了好幾天。
回覆刪除這就叫做靈魂人物,激情團隊或 core team。找出這些人是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