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是不可以說自己很忙的。」
這是一位朋友隨口對我說的話,針對我一個無益的習慣而說的。
我仔細想,當我說很忙的時候,聽者會覺得:
1. 要求我付出時間是不妥的(其實我並不這麼想)
2. 我正在忙的事情比較重要(其實我並不這麼想)
3. 我手上的事情把我難倒了(我並不想給人這種感覺)
4. 我拒絕
我說很忙,讓善意的人感到困窘,讓期待我的人失望,讓人記得我就是個忙人,不夠重要的事不要找我……
當我並不想傳達這些訊息的時候,我最好別再說自己很忙。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大家都記得巨無霸蛋糕
20歲生日時,爸媽特地打電話問我,問想要什麼禮物。
我說最近沒特別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大致上都自己買到了。
媽提議送個蛋糕到學校,跟同學一起吃,我說好。
然後蛋糕送來,我就傻眼了。
「這……多大啊?」是個拿在手上很沈的蛋糕。
二十幾吋。
(當時我的電腦螢幕含框才17吋……)
本來以為只是個生日蛋糕而已,寢室不過四個同學,這麼巨大的傢伙從何吃起?學校沒地方可以冷藏啊。我還沒有回神,爸媽就說要先回家了(我家離學校很近)。
我拎著蛋糕回寢室,室友全看傻了。
「喔!好大!」大致上就是這樣的反應,表情就不形容了。
那時午餐剛過,大家都還不餓,區區幾個室友也不可能吃下這個蛋糕,就這樣先放著,繼續手邊的事,但這蛋糕大到無法忽視的地步,大家心上都放著「晚點要切這個蛋糕」這件事。
巨大蛋糕的消息從室友傳出去了,同學爭相跑來我寢室目睹。
「喔!好大!」大致上還是這反應。來串門子自然會寒暄哈拉幾句,寢室變熱鬧了。
我開始明白媽在想什麼了,這個生日蛋糕所掀起的效應,她一定料到了。
很快的大家都知道我生日了,大家都想看看這蛋糕的真面目,但切蛋糕時間還早,所有人都還沒有餓,還是沒冰箱可以冰,湊足人數再拆封才好,就慢慢等吧。
消息繼續傳到其他同學的寢室,走得過來的都看到了。
就這樣過了幾個小時,我宣布要切蛋糕,但同學要分批來,寢室塞不下那麼多人。
這麼大的蛋糕真的是奇觀,我們一群人圍著它拍紀念照,在狹窄的寢室裡想辦法拉出視角拍下所有人。
然後是很熱鬧的生日快樂歌。
第一次瓜分大到沒辦法從中心切分的蛋糕,因為沒有盤子裝得下一個半徑長,只好從邊緣開始切一點點。
大家吃了很久,有幾個人直接當晚餐吃,分到二十幾個人,蛋糕還有,我們繼續把住更遠的同學找來,連學長也找,前前後後,分給了三十幾個人。最後一大塊,交給了有小冰箱的學長,我們已經吃不下了。
因為這個大蛋糕,我們前前後鬧了好幾個小時,並沒有刻意辦慶生會,但比每個慶生會都久。也只有大學跟同學一起住在學校,才有這樣的氣氛可以玩。
就上個月,跟幾個大學同學小聚,他們現在還記得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因為絕無僅有。
爸媽給我的生日禮物,不是那個大蛋糕,而是給了我和同學們一個忘不掉的巨無霸回憶。
我說最近沒特別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大致上都自己買到了。
媽提議送個蛋糕到學校,跟同學一起吃,我說好。
然後蛋糕送來,我就傻眼了。
「這……多大啊?」是個拿在手上很沈的蛋糕。
二十幾吋。
(當時我的電腦螢幕含框才17吋……)
本來以為只是個生日蛋糕而已,寢室不過四個同學,這麼巨大的傢伙從何吃起?學校沒地方可以冷藏啊。我還沒有回神,爸媽就說要先回家了(我家離學校很近)。
我拎著蛋糕回寢室,室友全看傻了。
「喔!好大!」大致上就是這樣的反應,表情就不形容了。
那時午餐剛過,大家都還不餓,區區幾個室友也不可能吃下這個蛋糕,就這樣先放著,繼續手邊的事,但這蛋糕大到無法忽視的地步,大家心上都放著「晚點要切這個蛋糕」這件事。
巨大蛋糕的消息從室友傳出去了,同學爭相跑來我寢室目睹。
「喔!好大!」大致上還是這反應。來串門子自然會寒暄哈拉幾句,寢室變熱鬧了。
我開始明白媽在想什麼了,這個生日蛋糕所掀起的效應,她一定料到了。
很快的大家都知道我生日了,大家都想看看這蛋糕的真面目,但切蛋糕時間還早,所有人都還沒有餓,還是沒冰箱可以冰,湊足人數再拆封才好,就慢慢等吧。
消息繼續傳到其他同學的寢室,走得過來的都看到了。
就這樣過了幾個小時,我宣布要切蛋糕,但同學要分批來,寢室塞不下那麼多人。
這麼大的蛋糕真的是奇觀,我們一群人圍著它拍紀念照,在狹窄的寢室裡想辦法拉出視角拍下所有人。
然後是很熱鬧的生日快樂歌。
第一次瓜分大到沒辦法從中心切分的蛋糕,因為沒有盤子裝得下一個半徑長,只好從邊緣開始切一點點。
大家吃了很久,有幾個人直接當晚餐吃,分到二十幾個人,蛋糕還有,我們繼續把住更遠的同學找來,連學長也找,前前後後,分給了三十幾個人。最後一大塊,交給了有小冰箱的學長,我們已經吃不下了。
因為這個大蛋糕,我們前前後鬧了好幾個小時,並沒有刻意辦慶生會,但比每個慶生會都久。也只有大學跟同學一起住在學校,才有這樣的氣氛可以玩。
就上個月,跟幾個大學同學小聚,他們現在還記得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因為絕無僅有。
爸媽給我的生日禮物,不是那個大蛋糕,而是給了我和同學們一個忘不掉的巨無霸回憶。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買到糟糕的洗髮精
日常生活的採購,大部分都是在同一家超商解決。
還是一個簡單原則,凡必買的東西,都等到輪流折價時才買進。
日常消耗品例如洗髮精,既然是必需品,我就直接買家庭號,但這次換了洗髮精卻出了大災難。
這個號稱新配方的洗髮精一開始用,我就覺得一整天頭髮像上了髮蠟,一度以為是我洗頭沒把泡沫沖乾淨,因為用手摸也黏黏的,很煩,回家趕快再洗過。
恐怖的是,隔天還是一樣,頭髮像沾了膠水一樣,任憑我怎麼洗也洗不掉,依然黏黏亮亮的。但我也沒時間想太多,工作時間都會被加速快轉的,所以這種小事一點也不要緊,直接忽視。
幾天後,覺得頭髮太長了,我去理髮。
理髮師一開始就問我是不是抹了髮蠟,我說頭髮長了之後就沒再用了,他就喔。然後洗髮小妹說我頭髮很油喔,我說我每天洗兩次頭,她皺眉表示無法理解。
我這時還沒開始懷疑洗髮精,直到理髮師用手撥頭髮之後,他嚇到,不可置信地確認手上的觸感。(那時我已經給小妹洗過頭了,而且洗得很用心,用的也不是我的洗髮精)理髮師問我的頭髮怎麼回事,也問了洗頭小妹。
我這才想到最近因為換洗髮精而覺得頭髮很怪。
理髮師建議我停用,並且把頭髮處理乾淨,我也同意。花了一小筆錢作了保養,前後洗了五次頭(當然先剪成了短髮),終於把那詭異的黏膠完全洗掉。
我回家看了看那瓶家庭號某海牌洗髮精,才發現是中國製造。為什麼這麼單純的日用品也要從中國進口?我無法理解,但是中國造的貼身用品我向來敬謝不敏,遇上這件事後再也不打算碰了。
我當初買的時候150左右,這幾天看到某W商店還賣199,我相信這產品不會只對我有這種作用啦,日後還是多加注意,看到中國造的食物、藥物、貼身用品等,請小心使用啊。
還是一個簡單原則,凡必買的東西,都等到輪流折價時才買進。
日常消耗品例如洗髮精,既然是必需品,我就直接買家庭號,但這次換了洗髮精卻出了大災難。
這個號稱新配方的洗髮精一開始用,我就覺得一整天頭髮像上了髮蠟,一度以為是我洗頭沒把泡沫沖乾淨,因為用手摸也黏黏的,很煩,回家趕快再洗過。
恐怖的是,隔天還是一樣,頭髮像沾了膠水一樣,任憑我怎麼洗也洗不掉,依然黏黏亮亮的。但我也沒時間想太多,工作時間都會被加速快轉的,所以這種小事一點也不要緊,直接忽視。
幾天後,覺得頭髮太長了,我去理髮。
理髮師一開始就問我是不是抹了髮蠟,我說頭髮長了之後就沒再用了,他就喔。然後洗髮小妹說我頭髮很油喔,我說我每天洗兩次頭,她皺眉表示無法理解。
我這時還沒開始懷疑洗髮精,直到理髮師用手撥頭髮之後,他嚇到,不可置信地確認手上的觸感。(那時我已經給小妹洗過頭了,而且洗得很用心,用的也不是我的洗髮精)理髮師問我的頭髮怎麼回事,也問了洗頭小妹。
我這才想到最近因為換洗髮精而覺得頭髮很怪。
理髮師建議我停用,並且把頭髮處理乾淨,我也同意。花了一小筆錢作了保養,前後洗了五次頭(當然先剪成了短髮),終於把那詭異的黏膠完全洗掉。
我回家看了看那瓶家庭號某海牌洗髮精,才發現是中國製造。為什麼這麼單純的日用品也要從中國進口?我無法理解,但是中國造的貼身用品我向來敬謝不敏,遇上這件事後再也不打算碰了。
我當初買的時候150左右,這幾天看到某W商店還賣199,我相信這產品不會只對我有這種作用啦,日後還是多加注意,看到中國造的食物、藥物、貼身用品等,請小心使用啊。
我想作什麼,為何不這麼做
當我還是個熱愛遊戲的青少年時,想像力很強,吸收到一個好東西會衍生出一堆想法,當時我就很想參與遊戲製作,我覺得自己一定可以作些什麼,我想多作一些現在還沒有的。
現在真的從業了,過了一年,我學到了新的東西,叫做「為何不這麼做」。
這個新領悟打壓了少年時的不切實際,但這並不是真理,雖然是進步了,但對實際創作不算是有幫助的,可以說是一道新的枷鎖,遲早要拿更新的領悟去解開它。
我在寫作的路上琢磨比較久,是在學生時期就抽出時間在練,寫作的路上這兩個過程我都經歷過,也大概知道後面會有哪些領悟、哪些成熟的過程。但知道歸知道,兩種創作法則並不是那麼容易作典範轉移的,如果世事真有這麼簡單,一個大師直接把人生經歷複製給年輕人就成了,誰都知道這樣行不通。
許多路,要自己走過才算數。
知道必定要摔跤的,就親自摔下去吧。
現在真的從業了,過了一年,我學到了新的東西,叫做「為何不這麼做」。
這個新領悟打壓了少年時的不切實際,但這並不是真理,雖然是進步了,但對實際創作不算是有幫助的,可以說是一道新的枷鎖,遲早要拿更新的領悟去解開它。
我在寫作的路上琢磨比較久,是在學生時期就抽出時間在練,寫作的路上這兩個過程我都經歷過,也大概知道後面會有哪些領悟、哪些成熟的過程。但知道歸知道,兩種創作法則並不是那麼容易作典範轉移的,如果世事真有這麼簡單,一個大師直接把人生經歷複製給年輕人就成了,誰都知道這樣行不通。
許多路,要自己走過才算數。
知道必定要摔跤的,就親自摔下去吧。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