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生日時,爸媽特地打電話問我,問想要什麼禮物。
我說最近沒特別要什麼,想要的東西大致上都自己買到了。
媽提議送個蛋糕到學校,跟同學一起吃,我說好。
然後蛋糕送來,我就傻眼了。
「這……多大啊?」是個拿在手上很沈的蛋糕。
二十幾吋。
(當時我的電腦螢幕含框才17吋……)
本來以為只是個生日蛋糕而已,寢室不過四個同學,這麼巨大的傢伙從何吃起?學校沒地方可以冷藏啊。我還沒有回神,爸媽就說要先回家了(我家離學校很近)。
我拎著蛋糕回寢室,室友全看傻了。
「喔!好大!」大致上就是這樣的反應,表情就不形容了。
那時午餐剛過,大家都還不餓,區區幾個室友也不可能吃下這個蛋糕,就這樣先放著,繼續手邊的事,但這蛋糕大到無法忽視的地步,大家心上都放著「晚點要切這個蛋糕」這件事。
巨大蛋糕的消息從室友傳出去了,同學爭相跑來我寢室目睹。
「喔!好大!」大致上還是這反應。來串門子自然會寒暄哈拉幾句,寢室變熱鬧了。
我開始明白媽在想什麼了,這個生日蛋糕所掀起的效應,她一定料到了。
很快的大家都知道我生日了,大家都想看看這蛋糕的真面目,但切蛋糕時間還早,所有人都還沒有餓,還是沒冰箱可以冰,湊足人數再拆封才好,就慢慢等吧。
消息繼續傳到其他同學的寢室,走得過來的都看到了。
就這樣過了幾個小時,我宣布要切蛋糕,但同學要分批來,寢室塞不下那麼多人。
這麼大的蛋糕真的是奇觀,我們一群人圍著它拍紀念照,在狹窄的寢室裡想辦法拉出視角拍下所有人。
然後是很熱鬧的生日快樂歌。
第一次瓜分大到沒辦法從中心切分的蛋糕,因為沒有盤子裝得下一個半徑長,只好從邊緣開始切一點點。
大家吃了很久,有幾個人直接當晚餐吃,分到二十幾個人,蛋糕還有,我們繼續把住更遠的同學找來,連學長也找,前前後後,分給了三十幾個人。最後一大塊,交給了有小冰箱的學長,我們已經吃不下了。
因為這個大蛋糕,我們前前後鬧了好幾個小時,並沒有刻意辦慶生會,但比每個慶生會都久。也只有大學跟同學一起住在學校,才有這樣的氣氛可以玩。
就上個月,跟幾個大學同學小聚,他們現在還記得這件事,印象很深刻,因為絕無僅有。
爸媽給我的生日禮物,不是那個大蛋糕,而是給了我和同學們一個忘不掉的巨無霸回憶。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