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懲罰不標準的思考,讓年輕人無知,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如果抗拒不要,脫離學校的就是社會的瑕疵品。
進階教育讓年輕人心懷專業,知道自己能是什麼。
如果抗拒不要,畢業後就什麼也不是。
既然不能不要,只好將教育時間拉長,將生命週期拖延,拖過了最具破壞力的叛逆青春期,開始安定而理性。
很好,符合市場的需要。
沒有破壞力,沒有獨立思考,沒有累積資源,除了未來的漫長時間,一無所有。
最先需要的是資源,於是先往資源靠近。
議價的本錢來自教育的考核,若學非所長,可以斟酌打折。
因為年輕,所以應得的資源少。
因為年輕,所以可以奉獻很多。
為了爭取時間效率,於是加倍投入。
因為資源少,學會為一點點的獎勵感到滿足。
因為奉獻多,改變了優秀與責任感的定義。
從此只能為大人的主張奉獻生命,不幸跟錯人,只能把青春用來填補前人埋下的業,不敢提出反抗,因為一旦被扣上品行不端正的帽子,會讓自己的下一步更沒得選擇。
然後青春消逝,責任來臨,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走上前人的路,必須拉著後人,走上自己曾經掙扎的路,以支撐新的責任,沒辦法計較自己的對與錯,只能硬著頭皮、厚著臉皮。
日復一日,看著遠方的勝利者,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創造了未來,完成了自己心中曾經有的夢想。
所在的世界,還是沒有醒過來。
第一運動定律說明,除非有外力施加,物體移動的方向與速度不會改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
看清楚了,這個性質叫做慣性,而不叫做宿命。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