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
戰爭,大概就是槍砲戰械蹂躪城市的電影場面。
叛國,大概就是洩漏軍情、開飛機到敵國投誠這種新聞故事。
或許還因為,我們的軍事義務,還停留在如何操作半百年前的軍械、整齊的向左向右轉不停、如何保持刺槍突刺姿勢撐住三分鐘不動,就以為戰爭就是那樣那樣。
節錄孫子兵法謀攻篇三: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又引自己在2013年底寫的短文:
在自己家燃放狼煙,因為我看見
沒有砲火聲的戰爭
不需弄髒手的盜匪
不會感覺餓的飢荒
不會馬上死的瘟疫
還沒有痛醒的祥和社會
戰爭早已經演變到超越我們刻板印象的形式了。叛國也是。
或許,我們的文學藝術電影,沒能叛逆到去挑戰太過於真實的題材。讓我們沒有機會被「真實」嚇到。
不提會被封殺的問題,光是娛樂性不夠,就會胎死腹中的。
只要我們普遍相信的文藝娛樂該是怎樣怎樣,就只會有怎樣怎樣的商品上市。
只要我們不相信真實該是怎樣,就不會有人願意大費周章告訴我們。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