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朋友聊天時,我說的一小段話
時間沒有完全浪費的
即使在最不值得的時間裡,我也可以找到不能取代的東西
如果我可以選擇,我還是會選擇不要
但,我已經花下去了,也得到了
那就是我的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電子產品的合理壽命(個人電腦篇)
家裡的電腦,已經過六歲大壽了。
換算成人類年齡,該是超過六旬的老人家,是我家電腦世代裡最長壽的一台,目前運作很順暢,可喜可賀。
這台電腦的主版、記憶體,是大學時用土匪價買來的。所謂土匪價,就是利用新品「一買進就馬上貶值」的不成文慣例,買進別人剛買到就急著脫手的二手新品。
記憶中,在Win95、98那一段電腦硬體新陳代謝的高峰期,電腦很難用過三年。因為效能需求與作業系統翻新太快,電腦也跟著換很快,不跟著市場節奏換機,就要忍受龜速的時間消耗。以當時電腦的價格,配上短短的壽命,真的很傷錢。
那時,聽到公家機關對電腦設定的汰換年限是六年,用不滿六年不能報銷買新,我還對被迫使用古董電腦的公務員感到不平。很多電腦兩三年就壽終正寢,還是不能報廢,只能堆在倉庫等年限到,強迫用滿六年一點也不合理。當時我是這樣想。
後來我很納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這類家電一用十幾二十幾年不成問題。電腦用到第二年就開始慢,愈來愈慢,慢到主人氣死為止。少數人會重灌系統、DIY硬體更新的比較吃香,不會的人只好抱怨機器難用,學不到DIY技術只好鍛鍊心性。
但,動不動要花時間重灌、花錢採買升級,一點也不經濟,遠不符合一個好家電的標準。在那個時代,大家對電腦的寬容太大,放任它又貴又短命,再用價值低,很不環保。
幸好這情況有改變,近幾年硬體的升級需求比較不迫切,CPU時脈逐漸接近物理瓶頸後不再往上升(改往多核、低時脈發展),而且最普遍的作業系統WinXP在市場上存活了很久,減緩了硬體的汰換需求,個人電腦終於有機會撐久一點了。
我那台六歲多的電腦是P4_2.0G,大四那年完成組裝,最老的零件有十年,最新的零件也有四年,健康狀況良好,符合我對「家電」的基本期待。
換算成人類年齡,該是超過六旬的老人家,是我家電腦世代裡最長壽的一台,目前運作很順暢,可喜可賀。
這台電腦的主版、記憶體,是大學時用土匪價買來的。所謂土匪價,就是利用新品「一買進就馬上貶值」的不成文慣例,買進別人剛買到就急著脫手的二手新品。
記憶中,在Win95、98那一段電腦硬體新陳代謝的高峰期,電腦很難用過三年。因為效能需求與作業系統翻新太快,電腦也跟著換很快,不跟著市場節奏換機,就要忍受龜速的時間消耗。以當時電腦的價格,配上短短的壽命,真的很傷錢。
那時,聽到公家機關對電腦設定的汰換年限是六年,用不滿六年不能報銷買新,我還對被迫使用古董電腦的公務員感到不平。很多電腦兩三年就壽終正寢,還是不能報廢,只能堆在倉庫等年限到,強迫用滿六年一點也不合理。當時我是這樣想。
後來我很納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這類家電一用十幾二十幾年不成問題。電腦用到第二年就開始慢,愈來愈慢,慢到主人氣死為止。少數人會重灌系統、DIY硬體更新的比較吃香,不會的人只好抱怨機器難用,學不到DIY技術只好鍛鍊心性。
但,動不動要花時間重灌、花錢採買升級,一點也不經濟,遠不符合一個好家電的標準。在那個時代,大家對電腦的寬容太大,放任它又貴又短命,再用價值低,很不環保。
幸好這情況有改變,近幾年硬體的升級需求比較不迫切,CPU時脈逐漸接近物理瓶頸後不再往上升(改往多核、低時脈發展),而且最普遍的作業系統WinXP在市場上存活了很久,減緩了硬體的汰換需求,個人電腦終於有機會撐久一點了。
我那台六歲多的電腦是P4_2.0G,大四那年完成組裝,最老的零件有十年,最新的零件也有四年,健康狀況良好,符合我對「家電」的基本期待。
無傷大雅之惡
颱風天,雨很大,沒放假,要上班。
一早出門就是大雨,下整天,到下班還沒停。
我的傘被偷走了,我在公司的置傘架翻翻找找,沒有被其他傘埋住,是被偷了。
可能同層樓的同事去吃飯,借走了,吃完大概會拿回來,也可能不回來。我現在就要回家,不想等。
可能有人早上沒帶傘,現在要用就隨手拿走了。大雨明明早上就開始下了,不帶傘,大概是覺得氣象局說的都是假的,颱風也是假的,嚇不倒他的。
不然,就是自己的傘被人偷了,就忿忿不平、心安理得的偷了我的。
一邊找傘,一邊想像各種可能的同時,先後有幾個同事問我怎麼了。
我說,不知道誰借走了我的傘。
他們都說:喔,那就找一把看起來像是沒人用的傘,先借去用吧。
嗯,好,我知道我的傘為什麼不見了。
颱風天,被偷傘的人怎麼回家?淋雨走回家,很有型。
為什麼要用偷,不用買?因為臨時買不到?被偷的人就買得到?
因為傘很便宜,借一下無傷大雅?
買傘的錢,可以搭一趟小黃回家唷。想回家又不爽買傘,可以搭小黃啊。
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取得心理的平衡,叫別人替自己的方便買單,一點格調都沒有喔。
我在辦公桌放了預備傘。不過,不是為了防止傘被偷的。
一早出門就是大雨,下整天,到下班還沒停。
我的傘被偷走了,我在公司的置傘架翻翻找找,沒有被其他傘埋住,是被偷了。
可能同層樓的同事去吃飯,借走了,吃完大概會拿回來,也可能不回來。我現在就要回家,不想等。
可能有人早上沒帶傘,現在要用就隨手拿走了。大雨明明早上就開始下了,不帶傘,大概是覺得氣象局說的都是假的,颱風也是假的,嚇不倒他的。
不然,就是自己的傘被人偷了,就忿忿不平、心安理得的偷了我的。
一邊找傘,一邊想像各種可能的同時,先後有幾個同事問我怎麼了。
我說,不知道誰借走了我的傘。
他們都說:喔,那就找一把看起來像是沒人用的傘,先借去用吧。
嗯,好,我知道我的傘為什麼不見了。
颱風天,被偷傘的人怎麼回家?淋雨走回家,很有型。
為什麼要用偷,不用買?因為臨時買不到?被偷的人就買得到?
因為傘很便宜,借一下無傷大雅?
買傘的錢,可以搭一趟小黃回家唷。想回家又不爽買傘,可以搭小黃啊。
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取得心理的平衡,叫別人替自己的方便買單,一點格調都沒有喔。
我在辦公桌放了預備傘。不過,不是為了防止傘被偷的。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