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開了,才開始整理堆積在這裡的一切,生活過的痕跡。
一個抽屜裡塞滿了收據、票根、名片……記錄了人事時地物的各種紙片,依照時間順序彼此覆蓋成一堆。
大致規律的日常,回到住處只放空,休息過後再回到重複的動線。這堆零碎的紙片,夾帶了穿插在每日重複中的獨特瑣事,在流逝的日子裡被我隨手擱置,持續累積,直到我終於有時間將它們翻出來。
紙上紀錄的訊息不多,但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很容易就能想起沒有被記載的部分。
我一張一張閱讀,在過往的時間裡遊走,然後一張一張銷毀。
真的很喜歡的,就再保存起來,跟我一起搬走。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媽很妙:關於生日
「兒子,生日快樂,即將邁入三十而立......」
一早收到媽送來的Email,她是電腦新手,最近才剛學會用電子郵件。
一早收到媽送來的Email,她是電腦新手,最近才剛學會用電子郵件。
以往媽都是直接打電話給我,祝我生日快樂,要我記得犒賞自己一下。
不過,她總是在「農曆」的生日打給我,讓我每次接到電話都很錯愕。
上禮拜,媽問:「電腦上的月曆有標一個生日,是誰的?」
我:「喔,我的。」
媽:「是喔,是這個月喔?」
我:「嗯,國曆的。」
媽:「哇~兒子,你要三十歲了呢。」媽喜悅的表情不知算是高興還是在調侃我。
我:「還沒啦,29而已。」
媽:「生下來就要算一歲了呀。虛歲就是三十嘛。」
我:「待在肚子裡那一年,不能算啦...」
媽:「算啦,就三十嘛。」
......
就這樣,我29歲了,媽的兒子30而立了。
不過,她總是在「農曆」的生日打給我,讓我每次接到電話都很錯愕。
上禮拜,媽問:「電腦上的月曆有標一個生日,是誰的?」
我:「喔,我的。」
媽:「是喔,是這個月喔?」
我:「嗯,國曆的。」
媽:「哇~兒子,你要三十歲了呢。」媽喜悅的表情不知算是高興還是在調侃我。
我:「還沒啦,29而已。」
媽:「生下來就要算一歲了呀。虛歲就是三十嘛。」
我:「待在肚子裡那一年,不能算啦...」
媽:「算啦,就三十嘛。」
......
就這樣,我29歲了,媽的兒子30而立了。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