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我為了工作而停止寫作,沒想到一停就是幾年。
我本來不擔心這件事,認為自己已經熟練過,應該不至於忘記那個筆感,只要帶著熟練的技藝,交給人生歷練來醺染,文筆自然會成長。
是這樣沒錯。
不過,我沒考慮到,有些東西會在醺染過程中流失掉,因為我沒有預想過,我的生活會帶給我什麼。
久久沒有動筆,意味著我很久沒有檢視自己思緒的流動,沒有機會讀到我的心思發生了什麼微妙的轉變。於是到了幾年後,才突然讓自己驚訝。
曾經有一段時間過得不好,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寫出任何東西,因為直覺想表達的東西,連自己都不想要看,一起心動念,轉眼就會亂成一團。
完全不能寫。
因為自己不想閱讀自己的心。
放著自己讓時間流過去,也算是醺染吧?
經歷了這些變化之後,又再讀到以前寫的一些舊文章,很欣賞以前那個精神狀態。
嘿!我曾經是這樣的人耶,我竟然很驚訝呢。
那我是怎麼了啊。
我追著以往洗鍊過的筆跡,推敲我現在還剩下幾分熟悉,還能不能寫得那麼順手?
糟糕了,有點懷疑啊。
不小心把這個技藝也丟掉的話,人生會變得太無味了。
不是嗎?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繼續寫吧!很懷念那些日子,其實我也一直在寫,只是為了孩子,轉而寫些兒童故事,長篇小說擱著是沒錯,可沒忘記阿!
回覆刪除相信很多作者也有這種擔憂,你我都不例外,我的選擇是不停地寫作,工作多忙、生活多忙,堅持每個晚上都寫小說。
回覆刪除這幾年的作品恰好代表這幾年的生活,偶爾讀到當初的作品,感覺那是個對生命滿有希望的傻小子,隨著歲月流動,遭遇很多、經歷很多,我再不是當初的自己,近一年的作品都帶點沉鬱、帶點神經質。
我依然欣賞過去的精神狀態,也有些討厭現時的生活,但還是接受了時間線上現在的自己。建議,不要留戀過去,現在的自己寫現在的情緒和故事,讓過去成為過去,寫出此時此刻的情懷。
「不小心把這個技藝也丟掉的話,人生會變得太無味了。」
很喜歡這一句,我也是如此的認為。
「不小心把這個技藝也丟掉的話,人生會變得太無味了。」
回覆刪除看到這一句,有一種背後突然中一箭的感覺。
原來我開始連自己覺得,自身性個怎麼這麼無趣就是因為丟了這個嗎?
在寫作的十年後,可讀的東西變的很多很零碎,緩慢烹煮的長文字在網路上是收斂成短短的文字標題,容易被匆匆帶過,打開了也吃不完,枕邊儘管堆了好多書,老實說還是買得比讀得快很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