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過什麼叫做神經毒素,但是否聽過精神毒素?
在電影「Inception」裡有一個概念,利用潛入夢境的方式,將一個信念植入目標的潛意識。這個信念會像病毒一樣侵佔心智,發展成為宿主信念的一部份。
褪去科幻包裝,在真實世界中,以植入信念為手段進行的方法,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尋常可見。
我發現我們的主流媒體,會在一些巧妙的時刻,發出一些帶有精神毒性的訊息,就像我剛才在入口網站首頁看到的這則新聞:
http://goo.gl/NEJTMG
讀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新聞。
經過我的拆解,會有以下信念摻雜在其中:
如果愛搞政治,讀到碩士一樣會變成魯蛇,被家人唾棄,流落街頭當小偷。
愛討論政治,會無法融入職場。
政治狂熱會荒廢學業。
會因此去當保全。
網咖是這種人會去的場所。
擁有高學歷,一樣會變成廢物。(擁有高學歷怎麼可以當小偷?)
家族淵源良好,但就唯獨這麼一個走上了岔路。
看我拆完之後,意識到這則新聞的取向了嗎?不妨看看這則新聞下方的讀者迴響吧。
相信我,這則新聞會這樣寫,絕對不會是「不小心寫成這樣的」。
一篇文章不會是不小心寫成的,更不會不小心被放到首頁刊登的。
我懂如何透過寫文字,操作人的信念,所以我也能讀出操作的意圖。
電影「Inception」裡的主角柯伯,他宣稱自己最懂如何防備心智竊盜,正因為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心智竊盜。
電影「The Matrix」中,覺醒的 Neo 能看見原始碼的脈絡,就是這樣跳脫一層的領悟。
我的理想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抵抗力,因為我不樂見這個社會,被少數高竿的人上人操作。一整個社會,不能被用來反應少數人的品格。
「覺醒者」有兩種轉變的方向:
1.理解了人性的弱點之後,成為吃人為生的侵佔者
2.理解了吃人的法則之後,成為憤世嫉俗的反抗者
這兩種人,都各有成功與被淘汰的結局
再仔細留意:我們常看見第一種的成功案例,以及第二種的失敗案例,兩者被有意無意的拿來比對。
那是洗腦,是我所謂的精神毒素。
如果你從來沒見過第一種人,那你是幸福的乖寶寶。
簡要的說:
這是「人上人」在利用媒體公器,興建圍堵覺醒者的城牆。利用接受操作的閱聽大眾,孤立那些年輕的反抗力量。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控制手段,這與我的理念與作為,正好是相反的。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我在想,
回覆刪除"2.理解了吃人的法則之後,成為憤世嫉俗的反抗者"
反抗者一次次失敗後, 會不會因為失望而成為"吃人為生的侵佔者",
而尚未覺醒的人處境更危險?
剛發現您的部落格, 覺得很多觀察一針見血,
謝謝你把這麼棒的文字分享出來!
那的確是,會令人心疼的可能性之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