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教育的抽象價值是複製

抽象不易衡量、不好控制,抽象能力與我們慣用的「標準學生」使用的任何度量單位都不合稱。
印象中的,基礎教育的抽象價值,是複製。
誰最適應這個模子,誰就是最傑出的孩子。
但是風向在變,已經變了。

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沒有訓練學生抽象思考

關於教育的投報率,在文化中一直糾纏著迷思:
「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錯不了的。」
「你只要做到最好,最好的就是你的。」

與眾不同是高風險低報酬的,所以做的人也會因此與眾不同。
從眾是低風險高報酬的,所以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就對了。

行為經濟學的「理性」。
我說它是慣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