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慣性中的質量

一個大群體的慣性,很難因為少少幾個人幾件事就發生改變。
何況,總是有更大群的人在努力維持它既有的方向。

既有努力,那便不再是慣性,
一群恆久不變的施力,讓一切得以加速度前進。

這叫惡性循環。

理想主義者,會為了預防結果的發生,持續對抗。
機會主義者,會為了迎接結果的到來,作足準備。

然而,其他的大部分在慣性中持續跟隨、持續付出的人,並不屬於以上兩者。
他們只是看足了各種熱鬧、付出了支持的努力,卻以為就這麼掌握了些什麼。

只有感覺良好,並不會改變什麼的。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便宜行事」已經潛移默化成一種不得不為的概念。

劣幣的宿命,就是驅除良幣,
不然,將良幣變成跟自己一樣的劣幣也行。

只要把標準示範遮蔽掉,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

有老賊示範在先,後進起而效尤,一脈相傳為當代的成功顯學。

方便又划算,何樂不為?

我怎麼看待 AI 繪圖的工藝

畢卡索:「我花四年就能畫得像拉斐爾,卻花了一輩子在學像孩子那樣畫。」 拉斐爾代表的是「技法的完美」。 小孩代表的是「創造的純粹」。 傳統美術教育就是在教: 解剖、透視、光影、色彩、組合、模仿、風格再現 這些都是「可被訓練的技能」,技法可以被標準化,但創造不能。 畢卡索的意思從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