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件事怎樣,我覺得這東西怎樣,那只是我自己覺得而已,說穿了並不怎樣。
感覺這回事十分不穩定,你今天覺得怎樣,明天不一定覺得。感覺這回事十分主觀,你覺得怎樣,別人不一定覺得,只要無法使別人也跟自己一樣覺得怎樣,那就是只有自己覺得而已。
感覺並不可靠,所以不能太依賴感覺。是嗎?
要命的是,有些人只靠感覺就可以決定要你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自己不覺得怎樣,不重要,重要的人覺得怎樣,就是怎樣。你不覺得,就準備等死吧。
要把一份感覺完全傳遞給另一個人,並不是容易的事。
當販賣給顧客的價值是感受的時候,顧客覺得怎樣,就是怎樣,沒得商量,也由不得你出來解說、糾正。單看感覺這方面,顧客永遠是對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疏?事先沒想到,只能說是因為笨,何來智者千慮?
被天下人譏為腦殘,那就是腦殘,死得不明不白的例子永遠不嫌多,重蹈覆轍者絡繹不絕,事後諸葛亦為時已晚。
感覺不可靠,但願我的感覺是對的,但願人心與我同在?
要依賴廣大人群不可靠的感覺來論生死,賭很大喔。
能夠準確控制人的感覺,絕對是強而有力的才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自己的感覺是可靠的啊...那才是屬於自己的真實
回覆刪除相反所謂的是與非、對與錯,都只是社會道德投影出來的幻象而已..
感覺並不可靠是指單憑感覺所做出來的反應吧?
人能夠控制的,絕對只有自已的感覺
別人的感覺如何,那是別人的真實
那是我們只能去影響,卻永遠沒辦法控制的東西...
在創造體驗的時候我要一直想「如何把我的感覺交給別人」,每個人的思路都不一樣,能夠在他們腦子裡做些什麼樣的「操作」,我能考慮的都要考慮進去。
回覆刪除問題是這整個過程都是依「我的感覺」來估算「別人的感覺」,所以我相信這是需要才華的。
之所以叫做「控制」是希望感覺能在我想要的範圍裡發展,不要超出我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