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溝通的損耗與失真

心裡想的與說出口的未必一樣。說出口的,讓每個人聽進去,形成的結果也不一樣。

我腦子裡的成像,透過語言文字傳到另一個人腦裡之後,可能是與原形完全不同的東西。

想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早先的冒險家第一次到非洲,初次看到犀牛這種動物,他感到十分驚奇,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他用各種方式描述所看見的「怪物」,一些人就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犀牛的想像圖,結果每個人畫的都不一樣,全都是怪物,沒有一個是犀牛真正的樣子。

理想的狀況,是那個冒險家自己可以畫出犀牛的樣子。只是現實往往不理想。

在溝通的時候需力求清楚明確,必要的時候,應該動用任何有助於減少損耗與失真的溝通工具。在溝通當中,即時確認對方與自己的認知相同也是很重要的。

最近自己遇上幾起表達失真的情況,我提了一些意見,沒有被支持,過一會兒有人提了相同意見,被支持了。我說那跟我剛剛提過的概念一樣,但沒有人覺得是一樣的,只有我自己知道確實是一樣的意思。

這其中的確出現了問題,可能我的表述太草率,我選用的詞句不精準(我說話沒有撰文那麼嚴謹,何況我經常寫偏)。所以不是意見沒被支持,而是沒有被正確解讀。

另一個可以想到的問題是既定印象,一個人的說話會被人與過去的整體形象作連結、比對。

考慮這個因素進去,同樣的話從不同人口中說出來,給人聯想的方向會完全不一樣。這種情況下,語意不明確又不巧有正反兩面解釋的時候,就很難控制聽者要往哪方面想。

3 則留言:

  1. 這一點的確需要鍛鍊,我們在面對民眾時,偶而也有人因為被誤解還被民眾申訴,算很冤枉的。

    所以我們很在意洽公民眾看起來大概是「哪種屬性」的,講話要配合一下。

    回覆刪除
  2. 我支持你啦!有時候你說的東西真的沒有那麼直接 XD
    不過你要調教其他人啊 XDD

    回覆刪除
  3. momoge:大概就是這樣,十個人問我為什麼從電機轉企管時,我回答十個不太一樣的答案。

    Dision:結果就是熟人比較聽得懂我在講什麼語言……

    回覆刪除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