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留意到一則報紙的標題,某知名企業的所有地,因為都市計畫,估值大漲上看百億。那是一份以財經為主題的報紙,一如尋常的正面敘述文字,要你的潛意識接受這個訊息:「很有價值,快來買,慢了就沒了。」
圈了一塊地,報了一個數字,大力昭告天下,就值得了?這種信心到底是怎麼來的?
有誰在這件事當中創造了多麼值得的東西?可以為這個社會平白添加這筆數字嗎?
那麼憑什麼?
然而,這份質疑沒什麼份量。
他們不怕,他們只需要確保成交無礙,那個數字就會獲得支持,他們有很多方法讓人支持這個交易。
也總有人可以付出真實的價值,去填飽這個宣告出的數字。
付不出也沒關係,他們允許你透支未來,拿你的一生來買。
■
這社會,最初就像個淺淺的水灘,水底平整,沒有地方特別深,每個角落多少都有些水,足夠需要的人享用。
這淺淺的水灘靠著儲存降水,而逐漸豐富起來,晴雨交替也不至於輕易乾涸,水能夠自己做出調節。慢慢的累積了水量,水域逐漸向外擴展開,接觸到更多降水,水深也慢慢的增加。
總有一天,這淺淺的池子會累積成為大湖大海。
某天有人發現只要在水底挖個洞,水深就會增加,不必等待總水量的緩慢增長。這了不起的創舉被有樣學樣,誕生了一個接一個速成又具體的深度,從此開發水底成了偉大的事。
然而,總水量增加的速度並沒有變快,還是依賴天空的降水來慢慢累積,挖洞只是讓池子的水往深處集中。
最初並無明顯的變化,水面即使有稍微下降,比起晴雨交替的自然起伏,仍算是尋常的小變化,來場及時雨就掩蓋過去了。
漸漸的外圍的淺水區開始退潮,池子的水面積縮小了,接收降水的效率變差了。
擁有水深優勢的人,開始宣揚起自己的成功之道,因為他們的先見之明,早早採取積極的行動預防了乾旱的威脅。
淺水區的人努力爭取更多接觸降水的機會,他們還不太熟悉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他們殷切望著天空,看不懂水底的大窟窿。
一些人想要起而效尤,在淺水區開挖新的洞,發現水量普遍太淺,不得不向深水區靠攏。
■
在藍圖裡劃一個圈,標上深度,就有水流進來填補那個容量。
憑什麼?
每個創造價值的行動都需要機會被購買、被獎勵。
活水需要流向好的價值創造者,讓值得被鼓勵的人得到應有的報酬,這是市場機制。
畫一個圈,就將人的幾十年心血吸進來。
被剝光未來的人,還能剩下多少籌碼,可以支持真正的價值創造?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補充水池的描述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70hiltOdw
有圖像化與數據支持,確實比較容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