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人並不懶惰,辛勤付出卻經濟拮据,就是被不對等的交易集體剝削了,這體系有漏洞,把眾人的生產成果漏光了。這狀況能不能改變,放在心上、抱著希望。我想起碼做到:不要對這一切的成因不明不白。
我相信系統有偏斜,但不會是全部,勞資的立場問題如果被簡化成膚淺的二分法,以及被視為一切問題根源,最終坐享漁翁利的還是同樣那幾撮人,所以我想說:起碼不要對這一切的成因不明不白。
若因為有人把矛頭指向誰,我們就去攻打誰,這樣被操作是正中下懷。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看不清整個事情,打不到真正的魔鬼,付出了心力卻得不到我們要的結果,只是把憤怒發洩完,到頭來還是回到原點面對現實。
我不把未來的問題歸咎在勞資問題這一層,掠奪薪水與未來的並不見得是帶兵打仗的企業領袖們,食物鏈的上頭還有別的東西。
我相信好老闆存在,只是要做到一個好老闆會比當一個好員工更辛苦、要面對更多的魔鬼。
延伸閱讀:
單一物種的食物鏈
無知即是幸福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有時也會想,尖銳的文字累積多了,不免會給人不圓融的形象,表達言論是需要承擔責任的,不能衍生錯誤的意識,決定一個意圖的好壞不在於動機的良善與否,而是結果
回覆刪除引用此文,補充說明關於掏空的部分
回覆刪除https://www.facebook.com/vincentwuszuyin/posts/10151394831039870
補充關於不對等的交易、集體剝削,體系漏洞把眾人的生產成果漏光了。
回覆刪除http://potawan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