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腦殘」只是一種膚淺的宣洩,
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既未描述事實,又籠統簡化了新聞媒體的複雜心機。
新聞的底蘊,總含有精心策劃過的意圖。
媒體很清楚有哪些偏見存在,也很清楚這些概念本身不正確,卻選擇刻意針對這些偏見,精心調製新聞的取向。
挑動情緒、夾帶一個可以簡單傳送的概念,讓它隨著閱聽者情緒的能量散發出去。
填滿了情緒、送出,填滿,又送出。
渲染的成效愈好,對廣告主的議價籌碼愈高。
是的,錢很實際。
獲利本身就是那些營利事業的最高道德指標,所有通往獲利的手段,都只是必要之惡而已。
通俗戲劇喜愛塑造明顯卑鄙的角色,是因為「義憤填膺」也是娛樂訴求的一種。
新聞大肆展示作惡之人,繪聲繪影描述低劣的言行,讓大眾參與廉價的正義、昭告這裡有個活生生的目標可以恣意踐踏,因為他活該犯下被人唾棄的罪。
顯然,當今的新聞媒體訴求並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創造情緒的感受,這是娛樂業的核心價值:延展情緒張力。
因為生活太過平淡了,而心裡的矛盾與失調太多。
大眾需要出口。
媒體就給予出口。
閱聽大眾買單,廣告主買單,媒體事業就可以蓬勃發展。
能賺錢的就是正確的,所以他們總是心安理得。
延伸閱讀:潛移默化的精神毒素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