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經濟規則」可以養出健康的產業。
夏天的熱,一部份是因為太陽,一部份是來自不效率的人造廢熱。
為了抑止不舒適的熱感,我們又必須花費更多能源、製造更多轉換熱。這是惡性循環。
所以調整舒適環境,會是節省能源的好方式。
印象中讀過關於台灣當今盛行的建築工法,其實並不是適合這塊土地的觀點,傳統的泥磚、木造房,反而含有了祖先累積的智慧,這些技術是直接被置換了,而不是加入新技術改良。
曾在文獻裡看過建築師 Mick Pearce 參考蟻巢結構設計的大樓,結構本身的調溫能力可以讓空調耗能節省85%,這是智慧,不是來自祖先,而是大自然。
改變都市建造的思維,可以改善適應氣候的能力。
而同樣是能源環保,我相信推動調節性建築能省下的電,比全面換上太陽光電板賺到的電還多。只是帶來的商機不一樣而已。
公共利益,就是沒有圖利特定人的利益。與「主流」的發展慣性背道而馳。
事情不能改變,往往是因為有人用力在維持它。
Why?
他們認定的價值,跟你想的不一樣。「自私」可以解釋各種不經濟的邏輯為何可以反其道而行。
台灣人發明的自然呼吸道路工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bBds44c_k
在海外30餘國被採用,國內卻卡關多年: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0250/
延伸閱讀: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當良心不經濟時
遊戲規則獎勵了什麼人
陋習的建造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
醫療崩壞是源自系統問題,系統在設計實行的那一刻,就已經大致決定了結果。
類似的系統框架,在台灣諸多領域上演,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生態裡的特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產物。
我說遠因,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導致人們普遍對社會的進步無法施力,一動起來就是亂,亂透了就需要草草收拾。
又因為容許草草收拾,所以周而復始,依然普遍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說是這種爛文化的金句。
為什麼我說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
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感受到一種「重理工、輕文史」的氛圍,學校的生態裡有一種成見,說讀文史就是數理不佳、頭腦較差的人的選擇,人儘管不在嘴上這麼說,但偏見就是如此陳述。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下之別?
因為有市場機制:畢業後的出路不一樣。
理工學生,常有明確的理想就職市場在提早等候。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區分優劣,才能「公平分配獎勵」,歧視與偏見就源自於此。殊不知那又是另一種精心安排的教育方針,透過這種有意無意的優惠暗示,為大企業籠絡相對優質、同時又因為偏重學習而較缺少意識訓練的青年。
社會用偏重工業訓練的意識形態,獎勵能「對機器編寫語言」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技能就可以做東西賣錢,而且這種能力也好控制,這樣的人被壓榨一下也沒辦法抗議出個所以然來。
學校不好好教如何寫作、不講究社會科學訓練,是因為「表達思想」、「對人編寫語言的能力」是危險不好控制的。
表面上我們開放言論自由,同時卻又不講究思辯的訓練、不給予獎勵,這樣長大後「能表達意見」、「能影響群眾」的人就不會養出太多。這種偏重的教育,是對人的一種工具化,也是馴化。
社會科學教育的偏差、貧弱,直接導致了人民對社會功能的無知、使不上力。
所以人們很容易盲信政治謊言。
人們默許「政治是骯髒的」這種積非成是的荒謬常識,合理化自己的撇身事外,認為這樣比較乾淨。
誤以為能投票就是民主、誤認為新聞就是真實。盲信只有乖乖讀書才會出人頭地。
人會這麼弱,就是因為普遍都從「反知的教育」中長大。
那是統治者刻意設計的。
讓太多人民擁有知,就需要面對嚴厲的監督,統治地位的資格就會太高不可攀。
新時代的資訊流動快速,足夠新生代主動攝取資訊,可以跳出教育體系的生態框架,開始產生一些質變。這些質變,現在直接面對到養成於舊體系的前輩的壓制,演變成不同世代文化的衝突。
能不能解,又回到了社會能力的養成是否足夠這個因素來。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而文化有慣性。
這是一場漫長漸進的改變,除非,崩壞及早發生,讓導致崩壞的人自己醒來,或者自己毀滅。改變才會有轉機。
類似的系統框架,在台灣諸多領域上演,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生態裡的特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產物。
我說遠因,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導致人們普遍對社會的進步無法施力,一動起來就是亂,亂透了就需要草草收拾。
又因為容許草草收拾,所以周而復始,依然普遍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說是這種爛文化的金句。
為什麼我說是社會科學被嚴重貶低失能?
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感受到一種「重理工、輕文史」的氛圍,學校的生態裡有一種成見,說讀文史就是數理不佳、頭腦較差的人的選擇,人儘管不在嘴上這麼說,但偏見就是如此陳述。
為什麼會有這種高下之別?
因為有市場機制:畢業後的出路不一樣。
理工學生,常有明確的理想就職市場在提早等候。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區分優劣,才能「公平分配獎勵」,歧視與偏見就源自於此。殊不知那又是另一種精心安排的教育方針,透過這種有意無意的優惠暗示,為大企業籠絡相對優質、同時又因為偏重學習而較缺少意識訓練的青年。
社會用偏重工業訓練的意識形態,獎勵能「對機器編寫語言」的工程師,因為有這些技能就可以做東西賣錢,而且這種能力也好控制,這樣的人被壓榨一下也沒辦法抗議出個所以然來。
學校不好好教如何寫作、不講究社會科學訓練,是因為「表達思想」、「對人編寫語言的能力」是危險不好控制的。
表面上我們開放言論自由,同時卻又不講究思辯的訓練、不給予獎勵,這樣長大後「能表達意見」、「能影響群眾」的人就不會養出太多。這種偏重的教育,是對人的一種工具化,也是馴化。
「升學競爭體制為資本家預先馴化勞動群眾,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教化為企業減省了聘雇與裁員成本,最終美其名為義務教育的,則是為了防止逃兵以及箝制勞動意識而存在。」(國家時光,2013)教育部的建制本身,我以為即是教育的最大問題所在。
----本段落引用自「黃湯姆」
社會科學教育的偏差、貧弱,直接導致了人民對社會功能的無知、使不上力。
所以人們很容易盲信政治謊言。
人們默許「政治是骯髒的」這種積非成是的荒謬常識,合理化自己的撇身事外,認為這樣比較乾淨。
誤以為能投票就是民主、誤認為新聞就是真實。盲信只有乖乖讀書才會出人頭地。
人會這麼弱,就是因為普遍都從「反知的教育」中長大。
那是統治者刻意設計的。
讓太多人民擁有知,就需要面對嚴厲的監督,統治地位的資格就會太高不可攀。
新時代的資訊流動快速,足夠新生代主動攝取資訊,可以跳出教育體系的生態框架,開始產生一些質變。這些質變,現在直接面對到養成於舊體系的前輩的壓制,演變成不同世代文化的衝突。
能不能解,又回到了社會能力的養成是否足夠這個因素來。
系統崩壞,是惡質文化的產物。而文化有慣性。
這是一場漫長漸進的改變,除非,崩壞及早發生,讓導致崩壞的人自己醒來,或者自己毀滅。改變才會有轉機。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慣性中的質量
一個大群體的慣性,很難因為少少幾個人幾件事就發生改變。
何況,總是有更大群的人在努力維持它既有的方向。
既有努力,那便不再是慣性,
一群恆久不變的施力,讓一切得以加速度前進。
這叫惡性循環。
理想主義者,會為了預防結果的發生,持續對抗。
機會主義者,會為了迎接結果的到來,作足準備。
然而,其他的大部分在慣性中持續跟隨、持續付出的人,並不屬於以上兩者。
他們只是看足了各種熱鬧、付出了支持的努力,卻以為就這麼掌握了些什麼。
只有感覺良好,並不會改變什麼的。
何況,總是有更大群的人在努力維持它既有的方向。
既有努力,那便不再是慣性,
一群恆久不變的施力,讓一切得以加速度前進。
這叫惡性循環。
理想主義者,會為了預防結果的發生,持續對抗。
機會主義者,會為了迎接結果的到來,作足準備。
然而,其他的大部分在慣性中持續跟隨、持續付出的人,並不屬於以上兩者。
他們只是看足了各種熱鬧、付出了支持的努力,卻以為就這麼掌握了些什麼。
只有感覺良好,並不會改變什麼的。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便宜行事」已經潛移默化成一種不得不為的概念。
劣幣的宿命,就是驅除良幣,
不然,將良幣變成跟自己一樣的劣幣也行。
只要把標準示範遮蔽掉,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
有老賊示範在先,後進起而效尤,一脈相傳為當代的成功顯學。
方便又划算,何樂不為?
劣幣的宿命,就是驅除良幣,
不然,將良幣變成跟自己一樣的劣幣也行。
只要把標準示範遮蔽掉,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
有老賊示範在先,後進起而效尤,一脈相傳為當代的成功顯學。
方便又划算,何樂不為?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把付費當作遊戲的一種輸入
節錄幾天前與朋友討論時的文字,斷章取義一番:
#1
我們把「付費」當作對遊戲的一種「輸入」,以此為基礎,遊戲的回饋即是對應金錢輸入產生的效果而設定的。把付費用這個方式看,收費方式的差異就可以變成「遊戲性」來討論了。
那麼「盜版使用者」是否被我當成遊戲參與者的一種?
這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要不要讓遊戲者以「不付費輸入遊戲」的方式加入「付費者的遊戲局」裡,這才是需要考慮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免費遊戲者會破壞付費遊戲者與遊戲的關係,形成雙輸局面,這時防堵盜版就有保護商品價值的意義在。
#2
開發者是否將自己的作品安排成為某個商業模式的一個棋子,例如餐飲店以物美價廉的主餐做吸引,綑綁低成本的配餐飲料一併銷售,最終利潤依然很好,但主餐這個單品的行情,很可能因此被貶低。
也例如電影票與爆米花飲料。
或者,內容本身就是主角,不讓任何周邊商業滲入作品,作品必須靠自己擁有的品質賺到錢。因此必須保護作品的行情。
這兩種理念會創造出不同的商業方法。
#3
人不太容易只因為「有錢了」,就想要對原本就「沒需要花錢的東西」付費。例如餐廳酌收免洗餐具費,即便只是1塊錢,足以讓人皺眉的。
另,一次買斷或採用內購,算是遊戲的商品成分,改變成分足以改變商品本身,並不適合單獨成為選項,需要考慮整體商品。
延伸閱讀:http://xirefu.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
#1
我們把「付費」當作對遊戲的一種「輸入」,以此為基礎,遊戲的回饋即是對應金錢輸入產生的效果而設定的。把付費用這個方式看,收費方式的差異就可以變成「遊戲性」來討論了。
那麼「盜版使用者」是否被我當成遊戲參與者的一種?
這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要不要讓遊戲者以「不付費輸入遊戲」的方式加入「付費者的遊戲局」裡,這才是需要考慮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免費遊戲者會破壞付費遊戲者與遊戲的關係,形成雙輸局面,這時防堵盜版就有保護商品價值的意義在。
#2
開發者是否將自己的作品安排成為某個商業模式的一個棋子,例如餐飲店以物美價廉的主餐做吸引,綑綁低成本的配餐飲料一併銷售,最終利潤依然很好,但主餐這個單品的行情,很可能因此被貶低。
也例如電影票與爆米花飲料。
或者,內容本身就是主角,不讓任何周邊商業滲入作品,作品必須靠自己擁有的品質賺到錢。因此必須保護作品的行情。
這兩種理念會創造出不同的商業方法。
#3
人不太容易只因為「有錢了」,就想要對原本就「沒需要花錢的東西」付費。例如餐廳酌收免洗餐具費,即便只是1塊錢,足以讓人皺眉的。
另,一次買斷或採用內購,算是遊戲的商品成分,改變成分足以改變商品本身,並不適合單獨成為選項,需要考慮整體商品。
延伸閱讀:http://xirefu.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在各類自殺相關新聞的結尾,都會附上定型化的求救管道訊息。
這些社會救助管道,由於很難主動找到潛在自殺者,不得不採取這種被動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我一直都認為是不妥當的。
因為用了相同句型的,很多: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哭泣不能解決問題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
這些句型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以純粹效用性的訴求,否定了當事者的「無效舉止」,更精準的說法,是否定了人性。並且都展現出了旁觀者的傲慢。
因為這種句型的慣例是如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也會被隱喻出其他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自殺是逃避問題的軟弱表現」。
同時,旁觀者不會懂什麼叫做「主觀認定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當展現出「生命一定有出路」這種表態時,對當事者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倫理壓力。
這種壓力是,儘管你什麼都沒說、沒做,壓力依然存在。
我認為大眾需要先理解一個逆向的觀點:自殺並不等於軟弱,因為結束自己生命是需要無比決心的。
一般人之所以不會自殺,是因為處境沒惡劣到能累積出那種決心。
旁觀者,不會懂自殺者在做出行動前,往往已經徘徊在各種選擇當中,千百次,反覆的否定之後才做出決定。旁觀者,只會注意到死的那一次,認為死者沒有考慮其他的機會、愛他關心他的人們的感受,就這麼衝動的「做了傻事」。
而這種「做傻事」的表態,只會繼續增加「未來可能面臨自殺者」的社會壓力。
自殺防制的宣導很難展現正確的效果,就因為它同時對旁觀者渲染出相反的作用,讓潛在的當事者更感受到社會壓力,更容易走向別無選擇的終點。
惡性循環,往往源自於看似無謂的蝴蝶效應。
旁觀者該作的,就是不要作這樣表態。
這些社會救助管道,由於很難主動找到潛在自殺者,不得不採取這種被動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我一直都認為是不妥當的。
因為用了相同句型的,很多: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哭泣不能解決問題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
這些句型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以純粹效用性的訴求,否定了當事者的「無效舉止」,更精準的說法,是否定了人性。並且都展現出了旁觀者的傲慢。
因為這種句型的慣例是如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也會被隱喻出其他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自殺是逃避問題的軟弱表現」。
同時,旁觀者不會懂什麼叫做「主觀認定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當展現出「生命一定有出路」這種表態時,對當事者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倫理壓力。
這種壓力是,儘管你什麼都沒說、沒做,壓力依然存在。
我認為大眾需要先理解一個逆向的觀點:自殺並不等於軟弱,因為結束自己生命是需要無比決心的。
一般人之所以不會自殺,是因為處境沒惡劣到能累積出那種決心。
旁觀者,不會懂自殺者在做出行動前,往往已經徘徊在各種選擇當中,千百次,反覆的否定之後才做出決定。旁觀者,只會注意到死的那一次,認為死者沒有考慮其他的機會、愛他關心他的人們的感受,就這麼衝動的「做了傻事」。
而這種「做傻事」的表態,只會繼續增加「未來可能面臨自殺者」的社會壓力。
自殺防制的宣導很難展現正確的效果,就因為它同時對旁觀者渲染出相反的作用,讓潛在的當事者更感受到社會壓力,更容易走向別無選擇的終點。
惡性循環,往往源自於看似無謂的蝴蝶效應。
旁觀者該作的,就是不要作這樣表態。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