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自殺相關新聞的結尾,都會附上定型化的求救管道訊息。
這些社會救助管道,由於很難主動找到潛在自殺者,不得不採取這種被動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我一直都認為是不妥當的。
因為用了相同句型的,很多: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哭泣不能解決問題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
這些句型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以純粹效用性的訴求,否定了當事者的「無效舉止」,更精準的說法,是否定了人性。並且都展現出了旁觀者的傲慢。
因為這種句型的慣例是如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也會被隱喻出其他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自殺是逃避問題的軟弱表現」。
同時,旁觀者不會懂什麼叫做「主觀認定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當展現出「生命一定有出路」這種表態時,對當事者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倫理壓力。
這種壓力是,儘管你什麼都沒說、沒做,壓力依然存在。
我認為大眾需要先理解一個逆向的觀點:自殺並不等於軟弱,因為結束自己生命是需要無比決心的。
一般人之所以不會自殺,是因為處境沒惡劣到能累積出那種決心。
旁觀者,不會懂自殺者在做出行動前,往往已經徘徊在各種選擇當中,千百次,反覆的否定之後才做出決定。旁觀者,只會注意到死的那一次,認為死者沒有考慮其他的機會、愛他關心他的人們的感受,就這麼衝動的「做了傻事」。
而這種「做傻事」的表態,只會繼續增加「未來可能面臨自殺者」的社會壓力。
自殺防制的宣導很難展現正確的效果,就因為它同時對旁觀者渲染出相反的作用,讓潛在的當事者更感受到社會壓力,更容易走向別無選擇的終點。
惡性循環,往往源自於看似無謂的蝴蝶效應。
旁觀者該作的,就是不要作這樣表態。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