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空間的設置,要搭配團隊營造的理念來做
重視提高個人專注力的辦公空間,適合用防衛型辦公桌:有矮牆隔離彼此視線,加重隱私與安全感,方便創造單獨工作的專注情境,當不需要人對人的聯繫時,可隔離掉不重要的打斷。
在有包圍性的空間裡,也方便布置自己想要的生活感,在專注工作中,可以隨時在舒適的空間裡獲得休息與補充。
簡單講就是想偷懶放空時,可以很徹底。
有重視隱私空間的設置下,開會與社交就有必要另外設置專屬空間,開會屬於中斷個人專注的因子,頻率就必須降低,非必要不開。讓開會交流更儀式化,減少隨時要建立聯繫也隨時會打斷專注的問題。
如果團隊需要高頻率的人際交流,就不宜使用防衛型辦公桌。
開放型辦公桌,不會有矮牆遮蔽,可隨時看見其他人臉孔,比較容易掌握團隊成員的整體狀態,這種設置可以不需要專用會議室,工作現場隨時能進行資訊同步與討論,間歇性的交流可以免除形式化的例行會議,屬於講究群體敏捷的設置。
這種開放設置就無法建立私人化的空間,所以會需要額外設置的不是會議室,而是休息用的空間,休息區雖不能像防衛型辦公桌那樣達到個人化的生活感,但可以有效暫離群體工作狀態,也可以作為非工作的交流用。
如果工作空間的邏輯,混和了不同理念的局部,容易產生矛盾。
例如團隊成員交流頻繁,辦公桌設置卻是防衛型,為了同步順暢結果發現大家在會議室比較好工作,結果會議常常瑣碎冗長,辦公桌成了會議後的冷卻休息區。
例如團隊的屬性是彼此並不需常交談,卻採用開放型辦公桌,在座位上工作時會因為無分隔,無法放鬆或長時間專注不被打斷,開會也還是在例行會議室而不是現場交談。
設置了無限零食櫃,卻沒有設置社交休息區,每個人隨機在自己位子上休息吃喝,干擾隨時可以來去、隨時打斷專注。
歸納講到的理念,主要是點出「專注」、「交流」、「休息」的配置,需要有理念的規劃,才好讓其中生活的人處於良好的狀態,不會陷入慢性的疲勞而影響工作效益。
團隊風氣的營造,與工作空間的設置並不協調的情況,即使身在其中的人也未必能意識到問題的來由。因為每天重複,久了,人可以對任何的不協調,視而不見。如果沒見過好的典範,會更容易接納不好的現狀。
「工作氣氛」不佳。說不定有部分就是環境設置的衝突累積成的。
好像是個商機所在。不過會注意到這方面隱性成本的公司,我猜一開始就會作到很對。
而不注意這方面的公司,可能也沒有「閒錢」去花在這種不具體的建設。
是不是這樣呢?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