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加速下的壓縮
技術紅利、制度遲滯與人類生涯壓縮:一種文明加速的矛盾觀察
一、問題的起點:技術革命與勞動價值的消退
技術革命往往帶來生產效率的急遽提升。當商品生產所需的勞動時間下降,單位商品的價值也隨之下滑。因此,掌握新技術的人攫取了大部分新增利益;而原本單純依賴勞力的群體,則因勞動價值被稀釋而地位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原有領域。
這種效應並非抽象推理,而是有經典理論支持:馬克思的「相對剩餘價值」、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以及皮凱提所揭示的「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現象,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此的詮釋。
二、貨幣與分配的錯位
然而,技術紅利如何反映在貨幣與分配上,必須更細緻地分析。
消費者面向: 商品因效率而更便宜,福利因此提升。
從跨世代的樣貌舉例:
上世代的人會感嘆新世代所享有的物質,比當年更美好,
會說出「身在福中不知福」等話語。
勞動者面向: 收入因價值下降而停滯,經濟地位惡化。
從跨世代的樣貌舉例:
上世代人在同的職位收入位階高,現在的同職位,是在相對低的收入位階,
同職業的薪資在跨世代的成長程度,無法對等物價上升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貨幣膨脹並非「生產變多,貨幣就必然增加」的直線因果關係。效率提升通常會壓低物價,產生通縮壓力;而通膨則源自金融體系與貨幣政策的擴張。
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技術紅利是否能透過制度再分配。若失靈,就會造成結構性貧富差距。
三、制度遲滯下的新「食物鏈」
當技術紅利分配不均,社會便會出現一種新型態的「食物鏈」:
頂端: 壟斷技術、掌握平台與效率的少數群體。
中層: 能跟上紅利、借力平台者。
底層: 技能被替代,無法分享到紅利,被迫退場。
這就是一種「技術驅動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然而與自然界不同的是,這並非單純的基因適應,而是取決於制度能否給予群體「再培訓、再分配」的機會。制度若反應過慢,就會將淘汰與貧困固化成新的階級。
四、加速的剪刀差(price scissors):技術週期 vs 人生週期
今日的激進性矛盾在於:
技術生命週期縮短: 許多技能僅能維持5–10年價值。
人類生命週期延長: 平均壽命80歲,個人需跨越多個技術迭代期。
這製造了雙重剪刀差:
技術週期比人生短 → 個人必須多次重啟技能,否則將被淘汰。
人生週期比技術分配慢 → 壽命延長要求更多資源,但紅利分配的速度卻不足。
結果是:人類雖然活得更久,卻不再能依靠一技之長度過一生,反而必須承受不斷更新技能、延長勞動期的壓力。
五、文明加速下的壓縮
整體來看,這是一個技術加速與制度遲滯並存的世界:
技術不斷縮短其生命週期;
制度卻無法及時調整分配與保障機制;
個人壽命延長,卻被迫在「技術紅利未必屬於自己」的環境中不斷加碼勞動。
這種張力最終形成一種文明壓縮效應:技術紅利持續累積,但大多數人並未分享到,而是承受著更長壽命與更頻繁技能淘汰帶來的生存壓力。
技術的腳步不會停下,制度的回應卻往往姍姍來遲。當技術生命週期已短於人生週期,人類社會便被推入一種文明壓縮:我們活得更長,卻不得不更頻繁地面對技能淘汰與生存焦慮。
這不只是個人的挑戰,更是制度的課題。若再分配機制無法追上技術紅利的速度,紅利將持續集中於少數掌握效率的人手中,多數人則被迫在食物鏈的底層掙扎。如何讓技術紅利轉化為更多人的安全感,而不是更多的不確定,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的公共議題。
然而,社會的調整往往漫長而遲緩。對個人而言,唯一能及時採取的策略,是保持學習、維持流動、嘗試跨領域的適應力。因為在這場文明加速的洪流中,沒有誰能永遠安於既得的位置,而能否活下來,端看我們是否願意在加速的年代,練就屬於自己的韌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