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慣性中的質量

一個大群體的慣性,很難因為少少幾個人幾件事就發生改變。 何況,總是有更大群的人在努力維持它既有的方向。 既有努力,那便不再是慣性, 一群恆久不變的施力,讓一切得以加速度前進。 這叫惡性循環。 理想主義者,會為了預防結果的發生,持續對抗。 機會主義者,會為了迎接結果的到來,作足準備。 然而,其他的大部分在慣性中持續跟隨、持續付出的人,並不屬於以上兩者。 他們只是看足了各種熱鬧、付出了支持的努力,卻以為就這麼掌握了些什麼。 只有感覺良好,並不會改變什麼的。

劣幣的宿命是驅除良幣

「便宜行事」已經潛移默化成一種不得不為的概念。 劣幣的宿命,就是驅除良幣, 不然,將良幣變成跟自己一樣的劣幣也行。 只要把標準示範遮蔽掉,自己就可以取而代之。 有老賊示範在先,後進起而效尤,一脈相傳為當代的成功顯學。 方便又划算,何樂不為?

把付費當作遊戲的一種輸入

節錄幾天前與朋友討論時的文字,斷章取義一番: #1 我們把「付費」當作對遊戲的一種「輸入」,以此為基礎,遊戲的回饋即是對應金錢輸入產生的效果而設定的。把付費用這個方式看,收費方式的差異就可以變成「遊戲性」來討論了。 那麼「盜版使用者」是否被我當成遊戲參與者的一種? 這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要不要讓遊戲者以「不付費輸入遊戲」的方式加入「付費者的遊戲局」裡,這才是需要考慮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免費遊戲者會破壞付費遊戲者與遊戲的關係,形成雙輸局面,這時防堵盜版就有保護商品價值的意義在。 #2 開發者是否將自己的作品安排成為某個商業模式的一個棋子,例如餐飲店以物美價廉的主餐做吸引,綑綁低成本的配餐飲料一併銷售,最終利潤依然很好,但主餐這個單品的行情,很可能因此被貶低。 也例如電影票與爆米花飲料。 或者,內容本身就是主角,不讓任何周邊商業滲入作品,作品必須靠自己擁有的品質賺到錢。因此必須保護作品的行情。 這兩種理念會創造出不同的商業方法。 #3 人不太容易只因為「有錢了」,就想要對原本就「沒需要花錢的東西」付費。例如餐廳酌收免洗餐具費,即便只是1塊錢,足以讓人皺眉的。 另,一次買斷或採用內購,算是遊戲的商品成分,改變成分足以改變商品本身,並不適合單獨成為選項,需要考慮整體商品。 延伸閱讀: http://xirefu.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在各類自殺相關新聞的結尾,都會附上定型化的求救管道訊息。 這些社會救助管道,由於很難主動找到潛在自殺者,不得不採取這種被動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我一直都認為是不妥當的。 因為用了相同句型的,很多: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哭泣不能解決問題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 這些句型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以純粹效用性的訴求,否定了當事者的「無效舉止」,更精準的說法,是否定了人性。並且都展現出了旁觀者的傲慢。 因為這種句型的慣例是如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句型也會被隱喻出其他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自殺是逃避問題的軟弱表現」。 同時,旁觀者不會懂什麼叫做「主觀認定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當展現出「生命一定有出路」這種表態時,對當事者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倫理壓力。 這種壓力是,儘管你什麼都沒說、沒做,壓力依然存在。 我認為大眾需要先理解一個逆向的觀點:自殺並不等於軟弱,因為結束自己生命是需要無比決心的。 一般人之所以不會自殺,是因為處境沒惡劣到能累積出那種決心。 旁觀者,不會懂自殺者在做出行動前,往往已經徘徊在各種選擇當中,千百次,反覆的否定之後才做出決定。旁觀者,只會注意到死的那一次,認為死者沒有考慮其他的機會、愛他關心他的人們的感受,就這麼衝動的「做了傻事」。 而這種「做傻事」的表態,只會繼續增加「未來可能面臨自殺者」的社會壓力。 自殺防制的宣導很難展現正確的效果,就因為它同時對旁觀者渲染出相反的作用,讓潛在的當事者更感受到社會壓力,更容易走向別無選擇的終點。 惡性循環,往往源自於看似無謂的蝴蝶效應。 旁觀者該作的,就是不要作這樣表態。

鄉愿的舒適圈

主流的思想操作手,習慣以放大「果」的方式來混淆「因」。 這是許多問題永遠只能治標不治本的原因: 獎勵總是給了治標的,給了短視的。 導致遊戲的規則被改寫,潛規則反客為主。 這套潛規則,圈套了局內所有人,從上到下,一體皆適用。 這個圈套,是讓整圈內人停滯不前的舒適圈。 魔鬼也會引證聖經為自己辯護。 生於、長於、陷於規則內的人們,需要反思與慧眼。 因為立意良善的理念,可以被誤用。 不要信了聖經,就默許了魔鬼。 看清本質。 把力量,交付給值得的。

白目是傲慢

這世界不是由白目建造的,但現狀每每是白目造成改變的。 白目之所以稱為白目,就因為盲,不會看,不識相。 不識什麼相? 「潛規則。」 一種透過意會,揣摩複製出的美德。 白目並不是看不見、故意視而不見,而是看不起,而視之無物。 白目是傲慢。 白目會為反而反,只想自己訂規則,不尊敬前人的累積與建設。 白目當中會有白癡,是的,白癡會失敗所以不必在意。 但總有些白目值得一看,他們白目,但不是白癡。 而所謂傲慢,只是描述一種不得人心的冒犯。 光是傲慢,不足以毀滅世界的。

群的反饋

社會與秩序,是人類遺傳因子外部化的一種形式。 會將建造者的基因表現反饋給新生的個體,教育就是一種展現方式,這會形成不斷對內同質化的大系統。 然而,生物是需要異質化的,由差異的個體組成的群,才是具有適應力的,才不至於因為單一因素的威脅導致群體滅絕。 所以個人與個人,會有差異。 在不同的時代,人建造的社會又不盡相同。 每種差異特質,誕生在不同時空的社會裡,會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當一個差異,與所生的時空不協調,該怎麼樣呢? 誰來決定該磨掉它,還是展現它? 我只知道,教育並不能提供這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