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矯揉做作的謙虛

我們的文化似乎較鼓勵謙虛,遠多於展現鋒芒。謙虛本身沒有什麼不對,它是一種好態度,但似乎有人搞錯了它的意義。

展現自己的意見與才能的時候,要表現適度的謙虛看起來比較得體?我覺得這概念多少都被曲解了,這種形象到底是怎麼構成的似乎難以追溯(說不定是奇怪的本土電視劇)。

有人會主張當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要有自知之明表現謙遜,但,一個人既然什麼都沒有,需要謙遜什麼?所以有人就在言詞舉止上刻意地表現出謙遜,而一旦這樣想就會做出奇怪的行為說出多餘的話。

謙虛的姿態用來抑止過份的驕傲才有意義,老是把謙虛的用語掛在嘴邊,或經常有意無意地表現謙遜,似乎多餘得有矯揉造作之嫌。

用謙遜掩蓋驕傲自負的氣焰才是對的,有時候有些場合不能展現驕傲,會造成不得體或使你的鋒芒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要謙遜以藏拙。但在不需要謙遜的場合不斷展現謙虛,就顯得很虛假。

謙遜是一種壓抑與保留,是收斂與隱藏的概念,而不是一種形於外的可見行為。

謙虛是不能讓人感覺到你的謙虛。

如果沒有像樣的東西可以驕傲,鋒芒沒有厲害到會讓人感到不愉快,那謙虛就是多餘的。

1 則留言: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