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某次體育課打球拿膝蓋擦地板,被架到保健室去。當時我留意到牆上有個表格,是校內做的近視人數比例統計,高一:90% ,高二95%,高三:98%。
高一就有90%近視算很驚人了,到高三普及率達98%!不就幾乎全軍覆沒?這樣看來台灣成年人口幾乎全都近視,眼鏡業的潛在市場幾乎是所有人口,還可以服務客戶一輩子。
我沒有近視,從來沒戴過眼鏡,視力最差的時段,曾在國中降到0.6左右,高三聯考前0.8,後來恢復到1.2,最近一次量是1.0。
國高中書念的不多,經常玩電玩,上大學後成為電腦重度使用者,所有事情都靠電腦,幾乎每天面對螢幕都超過十小時,眼睛沒壞。但我想這不能算是天生麗質,畢竟曾經視線模糊去眼科檢查出假性近視,值得談的是後來怎麼恢復正常視力。
比較值得講的是下降到0.6那段時間,當時父母就有注意我持續玩電玩的時間太長,經常叫我停下來,我是會停,但他們還不放心,不時會抽檢我的視力,那段時間曾發現自己逐漸看不見牆上時鐘的刻度,找機會自己偷偷測視力,發現只能勉強看到0.6那一排,我覺得不妙,這樣下去遲早會被禁電玩。
當時第一個補救辦法是:把視力檢查表整個背起來。
反正當時全台都用同一個版本,背下來到哪裡都不會被考倒(設計者沒想到有這種頑劣小孩吧……)。但這樣還是不太安心,因為遲早視力會下降到看不見那些點點是第幾行第幾個。
結果很巧的在報紙上看到一篇保健文章,教人用變換焦點的方式讓眼睛運動。
當時的作法是手拿一個筆尖,放在面前20公分左右的地方,兩眼盯著筆尖,幾秒鐘後放眼看遠處的某個小東西,凝視它,努力看清楚那件東西的細節,持續比幾秒鐘稍微久一點,然後再拉近回到筆尖,凝視筆尖,幾秒鐘後再凝視遠處物。如此反覆,幾次就會覺得很累,感覺累的時候再繼續一兩次後休息。
休息的時候找一個絕對遙遠的目標遠望,我當時住在街巷裡,沒有向郊外的絕對遠景可以看,所以我看天空,當你做完「運動」抬頭一看天空的瞬間,會感覺到眼睛突然放鬆了(好像卸下了重擔的感覺),這時持續看天空直到適應這個距離,然後努力觀察每一朵雲的每個細節。
這種運動每天只要做兩三次就很多了。一開始練先不要做太多次,因為真的會累。
後來我不只是用筆尖,還會借用老花眼鏡(凸透鏡),先透過凸透鏡聚焦在某東西上,然後拿開再對焦,一樣反覆練習。
學理上這種練習應該是鍛鍊控制水晶體的睫狀肌,使其保持彈性,因為後天性的近視就是睫狀肌疲乏失去彈性造成的。我當時的情況應該還是假性近視,不知道這招對已經近視的人有沒有效。
不管有沒有用,這個知識還是可以傳出去,不知道為什麼很少聽到有人教這一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話說我也有在作這個運動,祇能避免惡化而已,畢竟我小三就三百度了,現在一千多度……
回覆刪除沒近視真好。
關於近視比例的數據並不誇張,我們幫某個視力保健產品所做的產業研究的確是如此,在估算市值的時候,幾乎把人口的部分視為全部近視。
回覆刪除這也難怪相關產品競爭激烈,下游的通路也多的讓人眼花撩亂,畢竟這個產業目前看來是永遠有需求。
話說回來,沒近視的人真的是很稀有!
什麼時候出發上台北,出發的前夕。找你聚聚。
回覆刪除加油了,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