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思想操作手,習慣以放大「果」的方式來混淆「因」。
這是許多問題永遠只能治標不治本的原因:
獎勵總是給了治標的,給了短視的。
導致遊戲的規則被改寫,潛規則反客為主。
這套潛規則,圈套了局內所有人,從上到下,一體皆適用。
這個圈套,是讓整圈內人停滯不前的舒適圈。
魔鬼也會引證聖經為自己辯護。
生於、長於、陷於規則內的人們,需要反思與慧眼。
因為立意良善的理念,可以被誤用。
不要信了聖經,就默許了魔鬼。
看清本質。
把力量,交付給值得的。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白目是傲慢
這世界不是由白目建造的,但現狀每每是白目造成改變的。
白目之所以稱為白目,就因為盲,不會看,不識相。
不識什麼相?
「潛規則。」
一種透過意會,揣摩複製出的美德。
白目並不是看不見、故意視而不見,而是看不起,而視之無物。
白目是傲慢。
白目會為反而反,只想自己訂規則,不尊敬前人的累積與建設。
白目當中會有白癡,是的,白癡會失敗所以不必在意。
但總有些白目值得一看,他們白目,但不是白癡。
而所謂傲慢,只是描述一種不得人心的冒犯。
光是傲慢,不足以毀滅世界的。
白目之所以稱為白目,就因為盲,不會看,不識相。
不識什麼相?
「潛規則。」
一種透過意會,揣摩複製出的美德。
白目並不是看不見、故意視而不見,而是看不起,而視之無物。
白目是傲慢。
白目會為反而反,只想自己訂規則,不尊敬前人的累積與建設。
白目當中會有白癡,是的,白癡會失敗所以不必在意。
但總有些白目值得一看,他們白目,但不是白癡。
而所謂傲慢,只是描述一種不得人心的冒犯。
光是傲慢,不足以毀滅世界的。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群的反饋
社會與秩序,是人類遺傳因子外部化的一種形式。
會將建造者的基因表現反饋給新生的個體,教育就是一種展現方式,這會形成不斷對內同質化的大系統。
然而,生物是需要異質化的,由差異的個體組成的群,才是具有適應力的,才不至於因為單一因素的威脅導致群體滅絕。
所以個人與個人,會有差異。
在不同的時代,人建造的社會又不盡相同。
每種差異特質,誕生在不同時空的社會裡,會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當一個差異,與所生的時空不協調,該怎麼樣呢?
誰來決定該磨掉它,還是展現它?
我只知道,教育並不能提供這個答案。
會將建造者的基因表現反饋給新生的個體,教育就是一種展現方式,這會形成不斷對內同質化的大系統。
然而,生物是需要異質化的,由差異的個體組成的群,才是具有適應力的,才不至於因為單一因素的威脅導致群體滅絕。
所以個人與個人,會有差異。
在不同的時代,人建造的社會又不盡相同。
每種差異特質,誕生在不同時空的社會裡,會發展成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歷程。
當一個差異,與所生的時空不協調,該怎麼樣呢?
誰來決定該磨掉它,還是展現它?
我只知道,教育並不能提供這個答案。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義憤填膺是一種娛樂
「記者腦殘」只是一種膚淺的宣洩,
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既未描述事實,又籠統簡化了新聞媒體的複雜心機。
新聞的底蘊,總含有精心策劃過的意圖。
媒體很清楚有哪些偏見存在,也很清楚這些概念本身不正確,卻選擇刻意針對這些偏見,精心調製新聞的取向。
挑動情緒、夾帶一個可以簡單傳送的概念,讓它隨著閱聽者情緒的能量散發出去。
填滿了情緒、送出,填滿,又送出。
渲染的成效愈好,對廣告主的議價籌碼愈高。
是的,錢很實際。
獲利本身就是那些營利事業的最高道德指標,所有通往獲利的手段,都只是必要之惡而已。
通俗戲劇喜愛塑造明顯卑鄙的角色,是因為「義憤填膺」也是娛樂訴求的一種。
新聞大肆展示作惡之人,繪聲繪影描述低劣的言行,讓大眾參與廉價的正義、昭告這裡有個活生生的目標可以恣意踐踏,因為他活該犯下被人唾棄的罪。
顯然,當今的新聞媒體訴求並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創造情緒的感受,這是娛樂業的核心價值:延展情緒張力。
因為生活太過平淡了,而心裡的矛盾與失調太多。
大眾需要出口。
媒體就給予出口。
閱聽大眾買單,廣告主買單,媒體事業就可以蓬勃發展。
能賺錢的就是正確的,所以他們總是心安理得。
延伸閱讀:潛移默化的精神毒素
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既未描述事實,又籠統簡化了新聞媒體的複雜心機。
新聞的底蘊,總含有精心策劃過的意圖。
媒體很清楚有哪些偏見存在,也很清楚這些概念本身不正確,卻選擇刻意針對這些偏見,精心調製新聞的取向。
挑動情緒、夾帶一個可以簡單傳送的概念,讓它隨著閱聽者情緒的能量散發出去。
填滿了情緒、送出,填滿,又送出。
渲染的成效愈好,對廣告主的議價籌碼愈高。
是的,錢很實際。
獲利本身就是那些營利事業的最高道德指標,所有通往獲利的手段,都只是必要之惡而已。
通俗戲劇喜愛塑造明顯卑鄙的角色,是因為「義憤填膺」也是娛樂訴求的一種。
新聞大肆展示作惡之人,繪聲繪影描述低劣的言行,讓大眾參與廉價的正義、昭告這裡有個活生生的目標可以恣意踐踏,因為他活該犯下被人唾棄的罪。
顯然,當今的新聞媒體訴求並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創造情緒的感受,這是娛樂業的核心價值:延展情緒張力。
因為生活太過平淡了,而心裡的矛盾與失調太多。
大眾需要出口。
媒體就給予出口。
閱聽大眾買單,廣告主買單,媒體事業就可以蓬勃發展。
能賺錢的就是正確的,所以他們總是心安理得。
延伸閱讀:潛移默化的精神毒素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當良心不經濟時
人們接受星巴克單價超過100元的一杯咖啡,
人們也接受一片60元的炸雞排、一杯55元的手搖飲料。
然而, 人們要求一份正餐合理的要價應該在50~60元,
因為它是基本需求,而非奢侈品。
可以說,這就是世道嗎?
一塊良田,拿來種一輩子的稻米,
也比不上拿來種一棟房子賣錢,再用錢滾出更多錢。
可以說,這就是經濟嗎?
當良心不經濟時,
該算是良心問題,還是經濟問題?
當冒險不危險時,
該算是律法問題,還是世道問題?
追究因,既吃力又難獲共鳴。
追打果,很明確很有感。
聰明人都看得出怎麼做划算,
將成本外部化,你的風險、你的成本、我的獲利。
也就不難明白,為何這些事情,都會不了了之。
有什麼因,就會造什麼果。
因一直都存在,只是隱於蒙昧。
人們也接受一片60元的炸雞排、一杯55元的手搖飲料。
然而, 人們要求一份正餐合理的要價應該在50~60元,
因為它是基本需求,而非奢侈品。
可以說,這就是世道嗎?
一塊良田,拿來種一輩子的稻米,
也比不上拿來種一棟房子賣錢,再用錢滾出更多錢。
可以說,這就是經濟嗎?
當良心不經濟時,
該算是良心問題,還是經濟問題?
當冒險不危險時,
該算是律法問題,還是世道問題?
追究因,既吃力又難獲共鳴。
追打果,很明確很有感。
聰明人都看得出怎麼做划算,
將成本外部化,你的風險、你的成本、我的獲利。
也就不難明白,為何這些事情,都會不了了之。
有什麼因,就會造什麼果。
因一直都存在,只是隱於蒙昧。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真知會給人勇氣
態度會把你帶往適合你的環境
所以不必為了讓自己適合環境,勉強自己的態度
因為那只是在拖延
這種拖延,是沒有截止期限的
不會因為拖完一輩子,就不算拖延
會因為正直而損失掉的,只會是歪曲的東西
會因為踏實而損失掉的,只會是虛浮的東西
會擔心連帶失去些什麼的,只是沒有看透而已
所以真知會給人勇氣
反過來說,要讓人怯懦,讓他反知即可
舉凡似是而非、積非成是、倒果為因的現象
都因為反知而壯大
於是包袱即文化、慣性即定律、妥協即宿命
愈怯懦,愈不是自己
愈無知,愈沒有力量
所以不必為了讓自己適合環境,勉強自己的態度
因為那只是在拖延
這種拖延,是沒有截止期限的
不會因為拖完一輩子,就不算拖延
會因為正直而損失掉的,只會是歪曲的東西
會因為踏實而損失掉的,只會是虛浮的東西
會擔心連帶失去些什麼的,只是沒有看透而已
所以真知會給人勇氣
反過來說,要讓人怯懦,讓他反知即可
舉凡似是而非、積非成是、倒果為因的現象
都因為反知而壯大
於是包袱即文化、慣性即定律、妥協即宿命
愈怯懦,愈不是自己
愈無知,愈沒有力量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媒體的意圖
「媒體的訴求,就是看完當下的第一個反應。」
只要能確實描述那個反應,就能開始描繪媒體的意圖。
如果要杜絕不良示範引起的仿效作用,較好的方式應該是掩蓋,而不是大肆張揚。既然張揚,必有張揚的理由。
如果這是一種表態,我們要有所警覺:毒品再毒,也遠不如這個表態可怕。
只要能確實描述那個反應,就能開始描繪媒體的意圖。
如果要杜絕不良示範引起的仿效作用,較好的方式應該是掩蓋,而不是大肆張揚。既然張揚,必有張揚的理由。
如果這是一種表態,我們要有所警覺:毒品再毒,也遠不如這個表態可怕。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陋習的建造
人愈有能耐,就愈用力維持積非成是的東西。
我們在歷史裡看見陋習被解放、嘲諷、檢討,卻總是忽略:每個當代人都是當局者迷,都甘願被潮流帶著走。
百多年前漢族女人還要纏小腳,我們知道那有多變態,是因為我們已經脫離那時代了。
若身在當時,那算是「宿命」。
懂得宿命的意思嗎?
宿命就是,逆來順受。
我們在歷史裡看見陋習被解放、嘲諷、檢討,卻總是忽略:每個當代人都是當局者迷,都甘願被潮流帶著走。
百多年前漢族女人還要纏小腳,我們知道那有多變態,是因為我們已經脫離那時代了。
若身在當時,那算是「宿命」。
懂得宿命的意思嗎?
宿命就是,逆來順受。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利用框架顛倒是非
合法,是邪惡最好的偽裝
無暴力,是暴力最好的偽裝
我們從小學習用框架辨認是非
但邪惡早已懂得利用框架顛倒是非
我們用同一套標準方便彼此形成共識
他們利用我們遵守的規矩佔我們便宜
你期待他們進入你堅守自困的框架,審視他們自己的作為
你明白緣木求魚的意思嗎
無暴力,是暴力最好的偽裝
我們從小學習用框架辨認是非
但邪惡早已懂得利用框架顛倒是非
我們用同一套標準方便彼此形成共識
他們利用我們遵守的規矩佔我們便宜
你期待他們進入你堅守自困的框架,審視他們自己的作為
你明白緣木求魚的意思嗎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教育的抽象價值是複製
抽象不易衡量、不好控制,抽象能力與我們慣用的「標準學生」使用的任何度量單位都不合稱。
印象中的,基礎教育的抽象價值,是複製。
誰最適應這個模子,誰就是最傑出的孩子。
但是風向在變,已經變了。
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沒有訓練學生抽象思考
關於教育的投報率,在文化中一直糾纏著迷思:
「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錯不了的。」
「你只要做到最好,最好的就是你的。」
與眾不同是高風險低報酬的,所以做的人也會因此與眾不同。
從眾是低風險高報酬的,所以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就對了。
行為經濟學的「理性」。
我說它是慣性。
印象中的,基礎教育的抽象價值,是複製。
誰最適應這個模子,誰就是最傑出的孩子。
但是風向在變,已經變了。
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沒有訓練學生抽象思考
關於教育的投報率,在文化中一直糾纏著迷思:
「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錯不了的。」
「你只要做到最好,最好的就是你的。」
與眾不同是高風險低報酬的,所以做的人也會因此與眾不同。
從眾是低風險高報酬的,所以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就對了。
行為經濟學的「理性」。
我說它是慣性。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文史藝術教育的弱勢
在台灣作學生,文史、藝術、社會學科一直都因為市場性的因素,處於相對劣勢。
作學生時,我不喜歡讀某些科目,因而選擇理工。
不作學生之後,我才漸漸明白,那些我不愛的學科,教材是有問題的。
而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商品化,則是更嚴重的問題。
問題不在選擇學什麼、做什麼,而在於推崇與貶抑,背後代表的意義。
資優教育的個人反省: 認知心理、社會建構與教育倫理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albert-tzeng/10152553441109928
「醫學院在台灣的尊榮,著實是一種後殖民的現象。」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tzeng/posts/10100154450527071
作學生時,我不喜歡讀某些科目,因而選擇理工。
不作學生之後,我才漸漸明白,那些我不愛的學科,教材是有問題的。
而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商品化,則是更嚴重的問題。
問題不在選擇學什麼、做什麼,而在於推崇與貶抑,背後代表的意義。
資優教育的個人反省: 認知心理、社會建構與教育倫理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albert-tzeng/10152553441109928
「醫學院在台灣的尊榮,著實是一種後殖民的現象。」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tzeng/posts/10100154450527071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在邏輯上對抗
人的邏輯會不斷的說服自己、同時強化邏輯本身的結構。
而一個邏輯的成形與否,與前提是否合乎邏輯,無關。
如果無意、無法移除那個源頭,就不與人在邏輯上對抗,因為邏輯會自己尋求強化。
與之相抗卻不摧毀它,也會使它更加強化。
敵人不在邏輯裡。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真正的問題,潛藏在表象的背後。
而一個邏輯的成形與否,與前提是否合乎邏輯,無關。
如果無意、無法移除那個源頭,就不與人在邏輯上對抗,因為邏輯會自己尋求強化。
與之相抗卻不摧毀它,也會使它更加強化。
敵人不在邏輯裡。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真正的問題,潛藏在表象的背後。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愚民眼中的戰爭,都是潤飾過的娛樂內容
我們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
戰爭,大概就是槍砲戰械蹂躪城市的電影場面。
叛國,大概就是洩漏軍情、開飛機到敵國投誠這種新聞故事。
或許還因為,我們的軍事義務,還停留在如何操作半百年前的軍械、整齊的向左向右轉不停、如何保持刺槍突刺姿勢撐住三分鐘不動,就以為戰爭就是那樣那樣。
節錄孫子兵法謀攻篇三: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又引自己在2013年底寫的短文:
在自己家燃放狼煙,因為我看見
沒有砲火聲的戰爭
不需弄髒手的盜匪
不會感覺餓的飢荒
不會馬上死的瘟疫
還沒有痛醒的祥和社會
戰爭早已經演變到超越我們刻板印象的形式了。叛國也是。
或許,我們的文學藝術電影,沒能叛逆到去挑戰太過於真實的題材。讓我們沒有機會被「真實」嚇到。
不提會被封殺的問題,光是娛樂性不夠,就會胎死腹中的。
只要我們普遍相信的文藝娛樂該是怎樣怎樣,就只會有怎樣怎樣的商品上市。
只要我們不相信真實該是怎樣,就不會有人願意大費周章告訴我們。
戰爭,大概就是槍砲戰械蹂躪城市的電影場面。
叛國,大概就是洩漏軍情、開飛機到敵國投誠這種新聞故事。
或許還因為,我們的軍事義務,還停留在如何操作半百年前的軍械、整齊的向左向右轉不停、如何保持刺槍突刺姿勢撐住三分鐘不動,就以為戰爭就是那樣那樣。
節錄孫子兵法謀攻篇三: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又引自己在2013年底寫的短文:
在自己家燃放狼煙,因為我看見
沒有砲火聲的戰爭
不需弄髒手的盜匪
不會感覺餓的飢荒
不會馬上死的瘟疫
還沒有痛醒的祥和社會
戰爭早已經演變到超越我們刻板印象的形式了。叛國也是。
或許,我們的文學藝術電影,沒能叛逆到去挑戰太過於真實的題材。讓我們沒有機會被「真實」嚇到。
不提會被封殺的問題,光是娛樂性不夠,就會胎死腹中的。
只要我們普遍相信的文藝娛樂該是怎樣怎樣,就只會有怎樣怎樣的商品上市。
只要我們不相信真實該是怎樣,就不會有人願意大費周章告訴我們。
潛移默化的精神毒素
各位聽過什麼叫做神經毒素,但是否聽過精神毒素?
在電影「Inception」裡有一個概念,利用潛入夢境的方式,將一個信念植入目標的潛意識。這個信念會像病毒一樣侵佔心智,發展成為宿主信念的一部份。
褪去科幻包裝,在真實世界中,以植入信念為手段進行的方法,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尋常可見。
我發現我們的主流媒體,會在一些巧妙的時刻,發出一些帶有精神毒性的訊息,就像我剛才在入口網站首頁看到的這則新聞:
http://goo.gl/NEJTMG
讀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新聞。
經過我的拆解,會有以下信念摻雜在其中:
如果愛搞政治,讀到碩士一樣會變成魯蛇,被家人唾棄,流落街頭當小偷。
愛討論政治,會無法融入職場。
政治狂熱會荒廢學業。
會因此去當保全。
網咖是這種人會去的場所。
擁有高學歷,一樣會變成廢物。(擁有高學歷怎麼可以當小偷?)
家族淵源良好,但就唯獨這麼一個走上了岔路。
看我拆完之後,意識到這則新聞的取向了嗎?不妨看看這則新聞下方的讀者迴響吧。
相信我,這則新聞會這樣寫,絕對不會是「不小心寫成這樣的」。
一篇文章不會是不小心寫成的,更不會不小心被放到首頁刊登的。
我懂如何透過寫文字,操作人的信念,所以我也能讀出操作的意圖。
電影「Inception」裡的主角柯伯,他宣稱自己最懂如何防備心智竊盜,正因為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心智竊盜。
電影「The Matrix」中,覺醒的 Neo 能看見原始碼的脈絡,就是這樣跳脫一層的領悟。
我的理想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抵抗力,因為我不樂見這個社會,被少數高竿的人上人操作。一整個社會,不能被用來反應少數人的品格。
「覺醒者」有兩種轉變的方向:
1.理解了人性的弱點之後,成為吃人為生的侵佔者
2.理解了吃人的法則之後,成為憤世嫉俗的反抗者
這兩種人,都各有成功與被淘汰的結局
再仔細留意:我們常看見第一種的成功案例,以及第二種的失敗案例,兩者被有意無意的拿來比對。
那是洗腦,是我所謂的精神毒素。
如果你從來沒見過第一種人,那你是幸福的乖寶寶。
簡要的說:
這是「人上人」在利用媒體公器,興建圍堵覺醒者的城牆。利用接受操作的閱聽大眾,孤立那些年輕的反抗力量。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控制手段,這與我的理念與作為,正好是相反的。
在電影「Inception」裡有一個概念,利用潛入夢境的方式,將一個信念植入目標的潛意識。這個信念會像病毒一樣侵佔心智,發展成為宿主信念的一部份。
褪去科幻包裝,在真實世界中,以植入信念為手段進行的方法,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尋常可見。
我發現我們的主流媒體,會在一些巧妙的時刻,發出一些帶有精神毒性的訊息,就像我剛才在入口網站首頁看到的這則新聞:
http://goo.gl/NEJTMG
讀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新聞。
經過我的拆解,會有以下信念摻雜在其中:
如果愛搞政治,讀到碩士一樣會變成魯蛇,被家人唾棄,流落街頭當小偷。
愛討論政治,會無法融入職場。
政治狂熱會荒廢學業。
會因此去當保全。
網咖是這種人會去的場所。
擁有高學歷,一樣會變成廢物。(擁有高學歷怎麼可以當小偷?)
家族淵源良好,但就唯獨這麼一個走上了岔路。
看我拆完之後,意識到這則新聞的取向了嗎?不妨看看這則新聞下方的讀者迴響吧。
相信我,這則新聞會這樣寫,絕對不會是「不小心寫成這樣的」。
一篇文章不會是不小心寫成的,更不會不小心被放到首頁刊登的。
我懂如何透過寫文字,操作人的信念,所以我也能讀出操作的意圖。
電影「Inception」裡的主角柯伯,他宣稱自己最懂如何防備心智竊盜,正因為他自己就是傑出的心智竊盜。
電影「The Matrix」中,覺醒的 Neo 能看見原始碼的脈絡,就是這樣跳脫一層的領悟。
我的理想是大部分的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抵抗力,因為我不樂見這個社會,被少數高竿的人上人操作。一整個社會,不能被用來反應少數人的品格。
「覺醒者」有兩種轉變的方向:
1.理解了人性的弱點之後,成為吃人為生的侵佔者
2.理解了吃人的法則之後,成為憤世嫉俗的反抗者
這兩種人,都各有成功與被淘汰的結局
再仔細留意:我們常看見第一種的成功案例,以及第二種的失敗案例,兩者被有意無意的拿來比對。
那是洗腦,是我所謂的精神毒素。
如果你從來沒見過第一種人,那你是幸福的乖寶寶。
簡要的說:
這是「人上人」在利用媒體公器,興建圍堵覺醒者的城牆。利用接受操作的閱聽大眾,孤立那些年輕的反抗力量。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控制手段,這與我的理念與作為,正好是相反的。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以信念包覆的毒藥
我想,大眾免不了是要被人操弄的。
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有在思考。
愚弄大眾的手法,就是讓他們自己認為某種信念是對的,選了邊站,自己就對了。然後就會自發的,執立場與其他信念相抗。
「連對錯都能混淆在一起,算什麼信念。」
「這樣才好,保持內耗的能量,一搧風,就能點起火,我照樣能高枕無憂。」
工程師用程式語言,對機器做Coding,可以操作它做出設定的行為。
人上人,也用一套語言,對大眾做Coding,可以操作人做出設定的行為。
而人會以為那是自己自發的。
懂得操作、消費大眾的人太多。沒有抵抗力的大眾,吃不盡、耗不竭,幸福還有剝削的空間。
所以終究是要見了血,才會喊殺人啊。
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有在思考。
愚弄大眾的手法,就是讓他們自己認為某種信念是對的,選了邊站,自己就對了。然後就會自發的,執立場與其他信念相抗。
「連對錯都能混淆在一起,算什麼信念。」
「這樣才好,保持內耗的能量,一搧風,就能點起火,我照樣能高枕無憂。」
工程師用程式語言,對機器做Coding,可以操作它做出設定的行為。
人上人,也用一套語言,對大眾做Coding,可以操作人做出設定的行為。
而人會以為那是自己自發的。
懂得操作、消費大眾的人太多。沒有抵抗力的大眾,吃不盡、耗不竭,幸福還有剝削的空間。
所以終究是要見了血,才會喊殺人啊。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前陣子讀到這篇時,引出了一些討論。
我說:這些事情都被改變了,所以是可能的,可以辦到的,世界也沒有因此毀滅。
我引道德經: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說許多事情之大,複雜難解,一己之力渺小,事情又還沒有惡劣到 登高一呼就能群起呼應,一鼓作氣把事情翻盤搞定,確實沒有那樣的 時勢。
大部分的人還是能過得好好的,不想惹事,反正不惹就沒事。所以算 了,那種事做不來,不能改變什麼。
我就不是這樣想。
而如果我認為大事非以命相擲不可,非要革命不可。那,我如何看得 起自己關起門來寫個區區幾段文章,一個過期的中二生不時的嘴砲、 發洩不滿而已。不是的。
不需要認為:「要做到那些,一定要勉強。」
也不需認為:「要這麼勉強,還是算了吧。」
知道事情龐大不可為,但我還是能做我可以做的。
此為知難行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我說:這些事情都被改變了,所以是可能的,可以辦到的,世界也沒有因此毀滅。
我引道德經: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說許多事情之大,複雜難解,一己之力渺小,事情又還沒有惡劣到
大部分的人還是能過得好好的,不想惹事,反正不惹就沒事。所以算
我就不是這樣想。
而如果我認為大事非以命相擲不可,非要革命不可。那,我如何看得
不需要認為:「要做到那些,一定要勉強。」
也不需認為:「要這麼勉強,還是算了吧。」
知道事情龐大不可為,但我還是能做我可以做的。
此為知難行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訂閱:
意見 (Atom)
動手就是不對,的語境陷阱
「動手就是不對」的陷阱 在公共討論裡,常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動手就是不對。」這句話聽來簡單明快,似乎不容辯駁。但問題在於,正因為它過度簡化,才成為一種容易被濫用的語境。 試想,一個人先用言語羞辱、推擠,甚至刻意激怒對方,當對方忍無可忍而出手反擊時,社會輿論卻往往只看見「誰先動手」...
-
要先知道的是: 對於你以外的任何人而言,你未必是對的。 他會覺得你是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同樣也是對。 你們獲得的共識是剛好碰上相似,而不是你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所致。 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大概就不會有後續了。 在早期階段會先被滲透的人,不外乎「衝突迴避者」、對友善的面具容易產生好感的人...
-
多年前,請一個老朋友到我家吃麵,是我親手燙牛肉麵,兩個人邊吃邊胡亂地聊起了廚藝,聊著,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想要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先具備什麼特質?」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隨口問問而已,我猜他是要把一些想法告訴我,腦子裡開始找尋和「成功」有關的字彙,舉凡毅力、虛心、投入等,我要在...
-
在台北市若想要買適合育兒的房子,考慮合理的屋況與學區交通後,算算需負擔的房貸所造成的現金流,大概等於養育2、3個孩子所需的現金流量。原本有經濟條件能養3個孩子的家,揹了房貸之後頂多只夠養1個。 這樣的換算方式有點籠統且殘酷,但微觀來看,這種邏輯對多數人都容易理解:過高的房價,確實...